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
大青龙汤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
大柴胡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
大法,春夏宜发汗。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
大法,春宜吐。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
大法,秋宜下。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