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
大盐(漏芦为使)
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
玄参(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石龙芮(大戟为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白薇(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大戟(反甘草)
野狼毒(大豆为使,恶麦句姜)
秦皮(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白胶(得火良,畏大黄)阿胶(得火良,畏大黄)
大麦(食蜜为使)
凡用麦 、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大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
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麻子者,即今大麻子,准
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称之为
凡合肾气薯蓣及诸大补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
凡服汤法,大约皆分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
凡丸药皆如梧桐子大,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
凡患风,服汤,非得大汗,其风不去。所以诸风方中皆有
凡人五十以上,大虚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救民之瘼,恤民之隐,
朴硝 牡丹 当归 大黄 桃仁(生用,各三铢) 细辛
上十味为末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大豆,先食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增
大黄丸
大黄(破如米豆,熬令黑) 柴胡
上七味
硝石大黄丸
妊娠勿向非常之地大小便,必半产杀人。
妊娠八月
上
甘草 贝母 秦椒 大豆黄卷 干姜 桂心 黄芩 粳米
蒸大黄丸
大黄(三十铢,蒸) 枳实 川芎
大豆二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顿
石膏(八两) 大青 黄芩(各三两) 葱白(切,
<
半夏一两捣筛,丸如大豆,纳鼻孔中即愈。此扁鹊法也。
以苦酒浓煮大豆,每服一升,死胎立出。不能顿
一方用醇酒煮大豆,亦治积聚成瘕。
治
大豆(五升) 清酒(一斗)
大豆汤
大豆(五升,炒令微焦) 葛根 独
羊肉(二斤) 成箨大蒜(去皮,切) 香豉(各三升)
大豆三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
大远志丸
大岩蜜汤
大补中当归汤
大黄汤
大黄 当归 甘草 生姜 牡丹 芍
蒲黄(半两) 大黄 芒硝 甘草 黄芩(各一两)
乱发(鸡子大,烧) 大枣(三十枚)
大黄干漆汤
大黄 干漆 干地黄 桂心 干姜(
大黄 黄芩 桃仁(各三两) 桂心
又方 大黄(三两) 芒硝(一两) 桃仁
大豆(微熬) 小麦 蒲黄(各一升
鳖甲(如手大) 当归 黄连 干姜(各二两)
浓朴如手大,长四寸,以酒五升,煮两沸,去
大黄 黄芩 黄 (各一两) 芍药
大黄十八铢,取好酒一升,煮三沸,
大五石泽兰丸
大泽兰丸
大平胃泽兰丸
当归 大黄 芍药(各三两) 吴茱萸 干
大黄 硝石(各六两) 巴豆 川椒
大虻虫丸
上
上
恒山 大黄 巴豆(各一分) 天雄(二枚
牡蛎(四两) 大黄(一斤) 柴胡(五两) 干姜
大黄(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大黄(破如豆粒,熬令黑色) 柴胡
服大豆紫汤,日三服。(方见前三卷风
云
上七味
伏龙肝(如弹丸大,七枚) 生姜(五两) 生地黄
大牛角中仁散
上
黄连 大黄 桂心(各半两) 黄芩 虫
大黄 黄芩 白薇(各半两) 桂心
大黄朴硝汤
大黄 牛膝(各五两) 朴硝 牡丹
大黄(一两半) 前胡(一作柴胡)
上
牡丹大黄汤
大黄 芍药 虻虫(各二两) 土瓜
牛膝 芍药 人参 大黄(各三两) 牡丹皮 甘草 当
《诗》有厥
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
上
凡乳母乳
鲜白长大者,寿。
自开
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
汗血者
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
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
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痫候。
上
大黄汤
大黄 人参 细辛 干姜 当归 甘
大黄 牡蛎 龙骨 栝蒌根 甘草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两)
一方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壮,挟胃脘旁灸
猪
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
剪取驴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弹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药成
灸手心主间使大都隐白三阴交各三壮,可用粉丸如
白藓皮 大黄 甘草(各一两) 芍药 茯苓
<
雷丸(二十枚) 大黄(四两) 黄芩(一两) 苦参
大黄汤
大黄 甘草 芒硝(各半两) 桂心
上
大黄 黄芩 甘草 麦门冬 芒硝(
大黄(一两) 黄芩 栝蒌根 甘草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
芒硝 大黄(各四两) 半夏 甘遂(各二
白芍 栀子 知母 大黄(各二两) 柴胡(一两六铢)
大黄 柴胡 黄芩 枳实(各一两十
<
鳖甲 白芍 大黄(各三十铢) 茯苓 柴胡 干
干地黄 大黄(各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
大黄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芷 独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大豆许。五岁儿饮服十丸,加至二十
丹砂 大黄(各三十铢) 雄黄 漆头 茹
取东壁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烧苍耳子粉之。<
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儿
大青(十八铢) 黄连(十二铢)<
鸡屎白枣大,绵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鹿角粉 大豆末上二味等分,和乳涂乳上饮儿
升麻 射干 大黄(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大豆,儿三岁饮服五丸,加至十丸。
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壮。<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大豆,儿二岁至五岁,服五至十丸,
<
治大便竟出血方∶
又方 灸大敦三壮,亦治尿血。
蒲黄 麦冬 大黄 黄芩(各十铢) 甘草(八铢
取磁石如枣核大,或吞或含,其针立出。
柴胡 芍药 大黄(各四两) 决明子 泽泻 黄
大枣煎方
大枣(七枚去皮核) 黄连(二两碎
乌贼骨 铅丹(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细,和白蜜如泥
取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齐头油麻一匙,置铜钵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半) 萤
削附子作蚕屎大,纳目中卧,良。
以铜器盛大酢三四升,煎七八日,覆器湿地,
暮炙新青布熨,并蒸大豆袋盛枕之,夜恒令热。
眼暗,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
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
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 生地黄(六两) 川芎(一两
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
凡口中、面上息肉转大,以刀决溃去脓血,即愈。
茯苓 黄芩 甘草 大黄 蔷薇根(各三十铢) 枳实
羊脂若猪脂鸡子大,擘之纳半升醋中,渍一宿,绞取
麦门冬(二两末) 大枣(三十枚肉)
缠白布作大灯炷如指,安斧刃上,燃炷令刃汗
取大钱四文于石上,以腊月猪脂磨取汁
附子(大者一枚) 黄连(十八铢) 矾石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指大,含一丸,稍稍咽之,令药味相接
上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绵裹以簪头着耳中,一日一易。
桂心 大黄 白术 细辛 川芎(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取皂荚子大,绵裹纳耳中,日一易,取瘥。不
大豆黄(五升) 苜蓿 零陵香子
大猪蹄一具,净治如食法,以水二升
春夏以大麦 ,秋冬以小麦 ,好细绢下筛
第二大竹沥汤
麻黄(一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
上
大鳖甲汤
<
上
例曰∶大法春秋宜服散。
大八风散
上二
大金牙酒
治瘴疠毒
上二十
大黄 黄芩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
大续命汤
大续命散
大八风汤
大防风汤
大戟洗汤
治中风发
大戟 苦参(等分)
大枣(四十枚)
大定心汤
半夏 大麻仁(熬研为脂) 生姜(各一升
大枣(二十枚) 吴茱萸(五合)
麻黄(六两) 大枣(五十枚) 杏仁 白术 石膏
大岩蜜汤
大黄(二两) 雄黄 青羊脂(各一
上四味 咀
大枣汤
治历节疼痛
大枣(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
石膏(鸡子大三枚) 鸡子(二枚) 甘草(一
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行,
治大风半身不遂方∶
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含之即愈。
大黄(十五铢) 白术 桂心(各十
<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元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
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大青龙汤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葳蕤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栝蒌
上九味捣筛
麻黄(十斤) 大黄(一斤十三两) 杏仁(一斗四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
上
上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
上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上
大陷胸丸
治结胸病
大黄(八两) 芒硝 杏仁(熬)
上四味,捣筛大黄、葶苈,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
太阳
大陷胸汤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一沸,次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
大青汤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酢(四合) 大猪胆(一具)
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大枣(二十枚) 乌梅(十枚)
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
时病瘥后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
上
治食大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
上
烧头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大黄丸
大黄 葶苈子(各二两)
<大黄 黄连 黄芩(各四两)
大茵陈汤
治内实热
茵陈 黄柏 栀子 大黄(各三两) 黄连(二两)
大黄(五两) 茵陈 栀子(各三两
茵陈(六两) 大黄(三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大黄(三两) 黄柏 芒硝(各四两
上
芒硝(一两) 大黄(一两半末) 生地黄汁(八合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治伤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豆豉(半升) 栀子
茯
上
上八味蒸,大黄、通草、天冬、栀子、半夏曝令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
湿疸
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先食服之日三,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
肺俞穴 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麻黄 栝蒌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黄(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大五补汤
治时行后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
远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两半) 茯神 葛根 甘
大黄(熬) 前胡(各二两) 硝石
大黄 茯苓(各一两半) 吴茱萸
大黄 芍药(各二两)
大黄 栝蒌实 黄连(各二两) 甘
大五明野狼毒丸
治
上八味 咀,以大醋浸一宿,猪膏二斤煎附子色黄,
硝石大丸
葶苈子 大黄(各二两) 泽漆(四两)
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
大黄汤方
治蛇症<
大黄 茯苓(各半两一本作黄芩)
治鳖症腹坚硬肿起大如盘,睡卧不得方。
油一升,以香泽煎之,大 劳贮之,安病患头边。令口鼻临
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脘二百壮,三报
大枣(二七枚) 葱白(七茎)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六味并大斗铜器中,微火先煎门冬,地黄减
伏龙肝(鸡子大,二枚) 桂心 干姜 当归 芍
生地黄(一斤) 大枣(五十枚) 阿胶 甘草(各三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生竹茹(一升) 芍药
呕血,大陵及 门主之。呕血上气,神门主
灸第
名大排风散)
芫花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须极熟。冬月扬去
上三十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疳湿,以一丸如杏仁大,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
大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又纳一丸
痈
小儿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
大理气丸
治万病方
上二
上四味治,下筛,取如大豆许,纳管中,吹入病患鼻,得嚏
大金牙散
治一切蛊
真心痛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
大黄泄热汤
治心劳
大黄 泽泻 黄芩 芒硝 栀子仁(
大黄 芍药 柴胡(各四两) 升麻
上
心痛腹胀,涩涩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小腹满,上
杏仁(四七枚) 大腹槟榔(二七枚)
槟榔(极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大三五七散
治头风
上八味治,下筛,以大酢和摩头记日数,三日头肤痛,四
大豆酒
治头风方。
大豆三升,炒令无声。
捣生乌头以大酢和,涂故布上敷痛处,须臾痛止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荚屑(
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纳囊中枕之。
大黄丸
治小肠热结
大黄 芍药 葶苈(各二两) 大戟
筋癫疾者,身拳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本杼,呕多涎沫,气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沉小急实,死不疗。小
<
邪病大唤骂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
大定心汤
治心气虚
防风 当归 大黄(各五分) 麦门冬(五两)
大镇心散
治心虚惊
大镇心丸
治同前,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 起,与谷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
治脾横方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大黄泻热汤
治脾脉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大曲丸
主消谷断下
大麦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曲 大麦 (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大黄酒
上
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 前胡(
大五柔丸
主脏气不
大黄 苁蓉 芍药 葶苈 枳实 甘
上
<
大戟(一斤) 大豆(五升) 商陆 牛膝(各三斤
<
单用
大黄(八两) 葶苈 杏仁(熬)
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
治大小便不通方∶
治大小便不利方∶
又灸横纹百壮。大小便不利,灸八 百壮,穴在腰眼
下痢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痢脉大浮弦,下当已。
上十九味
治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方∶
上五味 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
上五味
乱发鸡子大,烧末水服,不过三服。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干姜
上四味为末,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
大桃花汤
治冷白滞
大麦 法曲(各一升) 乌梅(二升
大麦 好曲(各一升) 附子 当归
上五味为末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
上十
当取桃
温中大黄汤
治小儿暴冷
大黄(六分) 桂心 浓朴 甘草
龙骨 甘草 大黄 赤石脂 栝蒌根 石膏 寒水
大黄汤
治少小下痢
大黄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蓼菜捣汁,量儿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
上
大半夏汤
治胃反不
人参(一两)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又灸脐下四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
大半夏汤
治胃中虚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甘草 附子 当归
上
浓朴(半斤) 大黄(四两) 陈枳实(大者五枚)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
大桂汤
治虚羸胸膈
大
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
其筋起于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
其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上十味
肺与大肠俱实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
<
上
上
肺与大肠俱虚
<
大枣(十二枚) 生姜 桂心(各三
大露宿丸
治气极虚
大前胡汤
治气极伤
上八
大黄(二两半) 人参 半夏 吴萸
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
大蒜煎
治疝瘕积聚
槟榔(大者四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
大枣 杏仁(各百枚) 豉(一百二
大枣(三升) 甘皮(去脉 十具)
大补气方∶
大枣(二十枚)
<
葶苈(三两为末) 大枣(二十枚)
黄昏手掌大一块,是合昏皮也。 咀,以水三
大黄 甘草(各三两) 当归 芍药
上八味 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
大附着散
治五尸疰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取釜下土如鸡子大为末,醋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
<
大度世丸
治万病与
牛黄 大黄 雄黄 真珠 丹砂 人参 附
硝石(三分) 大黄(五分) 桂心 干姜 (各二
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 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 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矢便利,厥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
大肠实热
<
灸大肠俞四十九壮。
大肠虚冷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两)
虚也。此
大黄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
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斗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上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
上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
<
上四
浓朴大黄汤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椒目 木防己 大黄(各一两) 葶苈(二两)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
上四味
大茯苓汤
大半夏汤
治冷痰饮
大枣(十枚) 大戟 大黄 甘草
若饮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
大五饮丸
大麻子(八升) 东引吴茱萸根(一
上二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三岁饮服五丸,五岁以上以意
<
治大孔虫痒方∶<
蒸大枣取膏,以水银捻和长三寸,绵裹
可取熟艾如鸡子大,着罂中燃之,于罂口吹烟,令入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肾脉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苦手足骨肿厥而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
上十六味治
上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 黄芩(各
大豆三斗(熬一斗,煮一斗,蒸一斗
《延
大建中汤
大薯蓣丸
治男子女
蛇床 细辛 天雄 大黄 柏子仁 菟丝子、杜仲 茯苓
蜜(七合) 升麻 大青(各三两) 射干 生元参 黄
用乱发急缠如两拳大,烧为末,醋四合,和二方寸匕服
<
大黄泻热汤
开关格
川大黄(切,以水一升浸) 黄芩 泽
灸大横随年壮,穴在挟脐两边各二寸五
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
大凡霍乱,皆中食脍酪及饱食杂物过
上九味
大附子(一枚) 甘草(一两半)
上
<
又大
<
深掘一大栝蒌根,浓削去皮至白处止,寸切
上十味
上三味治下筛,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三。
<
上二味捣,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
水三升煮舡底苔如鸭子大,取二升,顿服。
又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
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卒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壮。
又灸
论曰∶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于口味,
大病或下利后,妇人产后,饮水不消
第十
治大肠水乍虚乍实,上下来去方∶赤小
治卒肿满身面洪大)。
大豆上九味 咀,以水五斗煮大豆,
上
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小,劳苦足胫
大豆散
治久水,腹
大黄 白术(一作葶苈) 木防己(
大麻子(皆取新肥者佳) 赤小豆(
苦瓠白穣实,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
上二味合捣为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
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大豆散
治风水,通
大豆(一升) 杏仁(一升) 麻黄
大豆(三升) 桑白皮(五升,以水
大豆煎
治男子女人
大豆一斗净择,以水五斗煮取一斗五
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
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
治赤根疔
上二味和捣,以大针刺作孔,复削芜菁根如针大,以
凡痈,无问大小,已觉即取胶如手掌大,暖水浸
凡痈,高而光大者不大热,其肉正平无尖而紫者,
上
上
上
芒硝(
干地黄(四两) 大黄(六两) 芍药 王不留行 茯
大黄 黄芩 白蔹 芒硝(各三分)
大黄 通草 葶苈 莽草(各等分)
上二味搅和
紫葛(十分) 大黄(五分) 青木香(一分) 元
大蒜 鼠屎 香墨(等分)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两)
大内塞排脓散
大黄 栀子 黄芩 芒硝
<捣大小蒜,浓敷之,着足踝者是。
大黄 升麻 黄柏 当归 防风 芍
大黄 芒硝(各一两) 莽草(半两
上
白芷 大黄 芎 黄芩 黄连 甘草 细辛
大虾蟆(一枚自死者) 乱发(如鸡
灸足大指歧间二七壮。
<
捣薤叶敷疮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瘥。
上十六味
上二
上十味
上
斑蝥 白芷 绿青 大黄(各二分) 升麻 钟乳 甘草
上十七味为末,蜜丸如大豆,酒服十丸,日二。勿食菜,慎
上八味,为
以大铍针破之,次用鼠粘叶二分为末,
一
大黄牡丹汤
上三味,纳大釜中,以十六斛水,煮取五斛澄取
皮(方,三指大,切) 熏黄(如枣大,末) 熟
上三味,穿
大豆(三升,以水七升,急火煮取四
治大便孔卒痛,如鸟啄方∶
大、小豆各一斗和捣,纳二袋中蒸,
用大麻 敷之,五日瘥。
用京墨、大蒜、鳝血合涂之。
论曰∶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
上四味,先于大锅中炒锻石,以木札着灰中,火出
治大风,眉发落,赤白癞病,八风十二
取头垢如枣核大吞之,起死人。
捣韭汁服之良,大豆汁亦得。
治
浓朴(三两) 大黄(二两)
上
大黄(三两,切) 朴硝(二两)<
石毒 用大豆汁、白鹅膏。
大戟毒 用菖蒲汁。
甘遂毒 用大豆汁。
踯躅毒
射罔毒 用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藕汁、
巴豆毒 用黄连煮汁、大豆汁、菖蒲汁、生藿汁(《肘后》
大黄(三两) 豉(二升) 甘草(
大麦汤
大麦熬令汗出燥止,勿令大焦,舂去
大黄黄芩汤
大黄 黄芩 栀子仁(各三两) 葱
生地黄(五两) 大黄(一两) 生商陆(三两) 杏
升麻 大黄 黄连 黄柏 甘草(各三两)
凡人患积年,时复大便黑如漆,或坚或薄或微赤者,是
世有拙
上十
大豆末以酒渍,绞取汁,服半升。<
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斗核痛,人所不能疗者方∶<
灸大敦三壮。
治卒
雄黄如枣大,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女
冷水和伏龙肝如鸡子大。服之必吐。
<
鸡屎白(如枣大) 178回 方 艾如鸡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以大器中熬灰使暖,盛以囊敷其心上,
煮盐汤以竹筒灌大孔中。
煮大豆三沸,饮汁三升。
大麻仁(一升) 黄芩(二两,《肘
<
大蒜 小蒜(各一升)
铁精如大豆许,纳管中,吹入疮中良。
服人粪如鸡子大,复以粪敷疮上。
即取马肠中屎涂之大良。
治马汗马
上
上
以大麻根及叶捣汁,饮一升。无生麻,
大豆一升熬去腥,勿使太熟,捣末,
黑大豆淋酒,即大豆紫汤法。
大豆紫汤
大胶艾汤
上二
大豆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
桃仁(十四枚) 大枣(二十枚) 大黄 硝石 甘草
上八
当归 大黄(各二分)
<
上五味,
大麻子(三升) 大葱白(二十枚)
大黄 黄芩
上二
作大麦粥取汁洗肠推纳之,常研米粥饮
蒲黄(一
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
小苋菜,味甘大寒滑无毒,可久食,益气力,除热
苦菜,味苦大寒滑无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
食茱萸,味辛苦大温无毒,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
蜀椒,味辛大热有毒,主邪气,温中下气,留饮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主久风湿痹
生大豆,味甘平冷无毒,生捣醇酢和涂
大豆豉,味苦甘寒涩无毒,主伤寒头
大麦,味咸微寒滑无毒,宜心,主消
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气。黄
驴乳,味酸寒无毒,主大热黄胆,止渴。
鳗鲡鱼,味甘大温有毒,主五痔 ,杀诸虫。
鳝鱼肉,味甘大温,黑者无毒,主补中养血,治沈
凡在家及外行,卒逢大飘风豪雨震电昏暗大雾,此皆是诸
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者,用
<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涩而紧痹病。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癫病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
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诸积大法,脉来细软附骨者,为积也。寸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短长,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者,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
凡三部脉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肾脏卷云∶名屈骨,
大都,在足大趾内本节后陷中。(肝脏卷云∶在
<
灸刺大法∶春取荥。夏取输。季夏取经。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
注∶太溪 大陵(215回 >心经注神门) 太冲 大泉 太白
五谷∶大豆 麦 麻 稻(黄黍) 稷
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
一日足大趾 二日外踝 三日股内 四日腰
大腹寒中。) 天枢 主腹胀肠鸣,
大小便病
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
风府
大巨主喜惊。) 阴跷 主卧惊,视
大泉 主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