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道极关系,故与君父并列而为五。人
宋儒云:“宗法明而家道正。”岂惟家道?将天下之治乱,
责善之道,不使其有我所无,不使其无我所
大道有一条正路,进道有一定等级。圣人教人只示以一定
谈道者虽极精切,须向苦心人说,可使
至道之妙,不可意思,如何可言?可以
除了个中字,更定道统不得。傍流之至圣,不如正路之
尧、舜、周、孔之道,只是傍人情、依物理,拈出个天
此是南亩独尊;道中的天子,仁、义、礼、智、信都
愚不肖者不能任道,亦不能贼道,贼道全是贤智。后
道者,天下古今共公之理,人人都有
易道浑身都是,满眼都是,盈六合都是
中之一字,不但道理当然,虽气数离了中亦成不得寒
虽然,儒道内黑而外白,黑为体,白为用;老
道在天地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
或问:“中之道,尧、舜传心,必有至去至妙之理
形神一息不相离,道器一息不相无;故道无精粗,言精
人皆知异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见理
阳道生,阴道养。故向阳者先发,向阴者后枯。
道莫要于损己,学莫急于矫偏。
庄、列见得道理原著不得人为,故一向不尽人事
道有二然,举世皆颠倒之。有个当然
或问敬之道。曰,“外面整齐严肃,内面齐庄
人一生不闻道 ,真是可怜!
天德只是个无我,王道只是个爱人。
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
弘毅,坤道也。《易》曰“含弘光大”,言弘
六经言道而不辨,辨自5回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
天地间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贤心事,如光
道尽于一,二则赘;体道者不出一,二则支;天无二气,物
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言多
士之于道也,始也求得,既也得得,既也养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浅言。凡深言者,
道非淡不入,非静不进,非冷不凝。
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
道不可言,才落言诠便有倚着。
中,是千古道脉宗;敬,是圣学一字诀。
生成者,天之道心;灾害者,天之人心。道心者,
道、器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
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道
义,合外内之道也。外无感,则义只是浑然在中之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体认。
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是故道凝于宁静。
讲学论道于师友之时,知其心术之所藏何如
圣人之道太和而已,故万物皆育。便是秋冬
古人之宽大,非直为道理当如此,然煞有受用处。弘器度
有道之言,将之心悟;有德之言,得定
《易》称“道济天下”,而吾儒事业,动称行道
听言观行,是取人之道;乐其言而不问其人,是取善之道
身者,道之舆也。身载道以行,道非载身以行也。故君子道
谑非有道之言也。孔于岂不戏?竟是道理上
无责人,自修之第一要道;能体人,养量之第一要法。
君子慎求人。讲道问德,虽屈已折节,自是好学者事
一日与友人论身修道理,友人曰:“吾老矣。”某曰:
儿辈问立身之道。曰:“本分之内,不欠纤微;本
世上只有个道理是可贪可欲的,初不限于取数之
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有恒则不必欲速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人难,以圣
合下作人自有作人道理,不为别个。
或问修己之道。曰:“无鲜克有终。”问治人之
窃叹近来世道,在上者积宽成柔,积柔成怯,积
静是个见道的妙诀,只在静处潜观,六合中动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
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
道学不行,只为自家根脚站立不住。
学问大要,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识得透彻,却
除了中字,再没道理;除了敬字,再投学问。
心得之学,难与口耳者道;口耳之学,到心得者前,如权度
学问之道,便是正也,怕杂。不一则不真,
吾友杨道渊常自叹恨,以为学者读书,当失
道眼在是非上见,情眼在爱憎上见,
有徐,当事之妙道也。故万无可虑之事备十一,难事
譬之行道然,循曲从远顺其成迹,而不敢以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
谦忍皆居尊之道,俭朴皆居富之道。故曰:卑不学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临时还有变更,况未
世道、人心、民生、国计,此是士君子
五闭,养德养生之道也。或问之曰:“视、听、言、动
浑厚,天之道也。是故处万物而忘言,然不能无
地道,好生之至也,凡物之有根种者,
要知道雷霆霜雪都是太和。
一阴一阳之谓道。二阴二阳之谓驳。阴多阳少、阳
伏羲以前是一截世道,其治任之而已,己无所与也。五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义世界,三王是
圣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贤者。
尧、舜功业如此之大,道德如此之全,孔子称赞不啻口出。
尧、舜、周、孔之道,如九达之衢,无所不通;如代明
明道答安石能使愧屈,伊川答子由,遂
天道以无常为常,以无为为为。圣人以
汉儒杂道,宋儒隘道。宋儒自有宋儒局面,学者若入道
富于道德者不矜事功,犹矜事功,道德不
上士宜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辞章,斗
从欲则如附膻,见道则若嚼蜡,此下愚之极者也。
此道不明久矣。
士有三不顾:行道济时人顾不得爱身,富贵利达人顾
曰:系累之臣,释囚访道,待以不臣之礼而使作宾,固圣人
明道受用处,阴得之佛、老,康节受用
道自孔、孟以后,无人识三代以上面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
僧道、宦官、乞丐,未有不许其为圣贤
谈治道,数千年来只有个唐虞禹汤文武,
道理中作人,天下古今都是一样;气
论造道之等级,士不能越贤而圣,越圣而
明道在朱、陆之间。
明道不落尘埃,多了看释、老;伊川终
而今讲学不为明道,只为角胜,字面词语间拿住一点
寄所知云:道高毁自来,名重身难隐。
苟可以柔道理,不必悻直也;苟可以无为理,
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
王法上承天道,下顾人情,要个大中至正,不容
王道感人处,只在以我真诚怛恻之心,
治道尚阳,兵道尚阴;治道尚方,兵道尚圆。是惟
不齐,天之道也,数之自然也。故万物生于不齐
使众之道,不分职守,则分日月,然后有所
有道者可以自省矣。
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
人才邪正,世道为之也。世道污隆,君相为之也。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讲信修睦
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服孚,第二要令行
世道有三责:责贵,责贤,责坏纲乱纪
或问:“宰相之道?”曰:“无私有识”。“冢宰之
变法者变时势不变道,变枝叶不变本。吾怪夫后之议法
用人之道,贵当其才;理财之道,贵去其蠹
凡战之道,贪生者死,忘死者生,狃胜者败
圣王同民心而出治道,此成务者之要言也。夫民心之难
为政以徇私、弭谤、违道、干誉为第一耻,为人上者自有应
君子之事君也,道则直身而行,礼则鞠躬而尽,诚则
御众之道,赏罚其小者,赏罚小,则大者劝
圣王之道以简为先,其繁者,其简之所不能
申、韩亦王道之,圣人何尝废刑名不综核?四凶
治道之衰,起于文法之盛;弊蠹之滋,
兵,阴物也;用兵,阴道也,故贵谋。不好谋不成。我之动
把天地间真实道理作虚套子干,把世间虚套子作实
治道只要有先王一点心,至于制度文为
有道者处之,在在都是真我。
圣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人情
任彼薄恶,而吾以厚道敦之,则薄恶者必愧感,而情好愈
“有二三道义之友,数日别便相思,以为世俗
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惟心者是甚么念头。好色
天道渐则生,躐则杀。阴阳之气皆以渐
道途不治,不责妇人,中馈不治,不
齐有南北官道洿下者里馀,雨多行潦,行者不便
瓦砾在道,过者皆弗见也,裹之以纸,人必
蜀道不难,有难于蜀道者,只要在人得步。得步则蜀道若
某数过栈道,初不敢移足,今如履平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