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名著
中国文学
外国名著
影视作品
水浒传
道德经
易经
礼记
老子他说
学习字词典
我的日志
字号++
字号--
老子他说(上下)
关键词
排除词组
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老子他说(上下)
查询
1回 近代以来,许多外
国
人,包括近如日本、韩
国
,远如欧
1回 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
国
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
1回 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
国
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
1回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
国
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
1回 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
国
,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
1回 复
国
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
1回 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
国
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
2回 中
国
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
2回 、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
国
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
国
立
国
初
2回 ”,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
国
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
2回 细读中
国
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
2回 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
国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
3回 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
国
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
3回 字,而这一个“道”字,代表了中
国
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
国
的哲学—
3回 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
国
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
3回 牙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中
国
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
3回 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
国
文化作系统的分类,以便于后来的
3回 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
国
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广博”
4回 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
国
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
4回 “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
国
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
4回 。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
国
时的姜太公,春秋战
国
时期的范蠡
4回 ,汉朝开
国
时的张良、陈平,三
国
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
4回 数十年前,
国
内流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风气,其实
4回 ,以明史最难研究,如果以明代开
国
皇帝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中心,那
5回 四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成立大清帝
国
。所用的方略,领导政治的最高哲
5回 也不用其他兵书,就干脆研究《三
国
演义》。
5回 、军事、社会等等方面;尤其与开
国
创业时期的关系,就要把康熙以来
5回 的幼年,就登位当皇帝了。当时中
国
的版图,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受他统
5回 九八七年以后,我们的民族气运与
国
运,正好开始回转走向康熙、乾隆
5回 唐太宗之姓李的来由,研究起中
国
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来,又有各种
5回 主。道教实际上也成为唐朝正式的
国
教,只是当时没有“
国
教”的名称
5回 明代的开
国
皇帝朱元璋,也有同样的想法,而
6回 个历史故事,以了解黄老之学在中
国
历史上所以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6回 道家在中
国
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
7回 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
国
,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
7回 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
国
。
7回 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
国
,非有害天下也。高皇帝闻之大怒
7回 ,父母无依成独夫。最后可能你的
国
土也完了,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
7回 能随便变更。依据他们的意见,中
国
本来是我刘家的,纵然把你现在所
7回 统治。不过你也自称皇帝,使一个
国
家有两个元首,是你有意造反嘛!
7回 礼物,愿意你“听乐娱忧,存问邻
国
”这八个字的结语,在作文的文法
7回 八圈卫生麻将也无妨,再不然去邻
国
访问,做些睦邻工作也好,这样安
7回 得去,就暂时算了。因为自春秋战
国
以来,五百年左右的战乱结果,全
7回
国
民穷财尽,不但是财富光了,人才
7回 也没有了,这时最重要的,是培养
国
家的元气。但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办
7回 ——刘彻初期的一共五六十年间,
国
家民族安定,成就了汉代辉煌的文
8回 在其他朝代也非常多,这是有关经
国
大势的作为。
8回 。犹记得几十年前,汽车刚传入中
国
不久,在泥路上疾驰,坐车的人颇
9回
曾
国
藩与屠羊说
9回 我
国
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
9回 清代的中兴名臣曾
国
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上一
9回 就是他的日记和家书。或者说:曾
国
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
9回 浅看法而已。如果进一步去分析曾
国
藩、曾
国
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
9回 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了解到曾
国
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
9回 曾
国
藩兄弟,经过了九年的艰苦战争,
9回 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
国
打垮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
9回 专政,就用得更多更厉害,所以曾
国
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
9回 再从曾
国
藩给他弟弟曾
国
荃的一首诗中,也可很明显地看到
9回 为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
国
攻打楚
国
,楚
国
败亡,昭王逃难出
9回 奔到随
国
。屠羊说便跟着昭王逃亡,在流浪
9回 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后来楚
国
复
国
,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
9回 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
国
,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
9回 现在楚王恢复了
国
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这样
9回 ,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
国
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
9回 请罪杀了我;现在复
国
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
9回 少带刺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你当
国
王失败了,才弄得逃亡。现在你把
9回
国
家救回来了,也是你的努力和福气
9回 说更乖巧,他回答说:依照我们楚
国
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有很大的功劳
9回 受过重赏的人,才可以面对面见到
国
王。现在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
9回 没有保存
国
家的知识学问,在武的方面,也没
9回 有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勇气。当吴
国
的军队打进我们首都来的时候,我
9回 慌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
国
王一路逃的,现在
国
王要召见我,
9回 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
国
没有法制。
9回 官司马,名子綦——相近于现代的
国
防部长,吩咐子綦说,这个羊肉摊
9回 现在由你去请他来,说我要请他做
国
家的三公高位。想想看,由一位全
9回
国
的三军统帅出面来请,这中间有些
9回 当然事实上,楚昭王能复
国
,许多主意并非都是由这位羊肉摊
10回
王阳明与曾
国
藩
10回 曾
国
藩写这首诗,引用屠羊说的典故,
10回 是对他的弟弟曾
国
荃下警告。他知道,这时的客观环
10回 ,讲他坏话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曾
国
荃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
国
的王
10回 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
国
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
国
藩的同
10回 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这时曾
国
藩兄弟也很难过。曾
国
荃的修养,
10回 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
国
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进兵到北
10回 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
国
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
10回 也已经变成骄兵悍将。打下太平天
国
以后,个个都有功劳,都有得意自
10回 事实上,如果曾
国
荃与湘军一冲动,半个中
国
已经是
10回 确有拿不下来的理由。到底还是曾
国
藩了不起,宁可不做这件事,所以
10回 写了这样一首诗,要曾
国
荃“低头一拜屠羊说”。他说:尽
10回 濠之乱的王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
国
的曾
国
藩,都是精通老庄之学,擅
10回 这是中
国
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先懂了这一
10回 ,在用的方面——大而用之于天下
国
家的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
13回 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他离开中
国
时,有没有领到关牒——相当于现
13回 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
国
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
13回 ,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
国
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
13回 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成
国
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
13回 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
国
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
13回 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
国
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
14回 读中
国
书,认中
国
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对于中
国
14回 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
国
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
15回 ,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
国
,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
15回 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
国
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
15回 中
国
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
17回 中,便以真善美为哲学的鹄的。中
国
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样的标榜,尤
18回 道理,那就是“纣为长夜之饮,通
国
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
18回 好人,愿人常作好事”,那是理想
国
中所有真善美的愿望,可不可能在
18回 太后的圆明园和她的花鸟,罗马帝
国
盛极时期的雕刻、建筑,甚至驰名
20回 子的哲学大道理,如何被历世的大
国
手——帝王们用到大政治、大谋略
20回 ,一直到秦汉以后,凡是创业的大
国
手——建立统一世系的帝王,没有
20回 徒有空言,皆无实义了。因此都享
国
不久,世系也屡易不定。
20回 等次以降,秦始皇的蚕食吞并六
国
的谋略,汉高祖刘邦的手提三尺剑
20回 在这些历来大
国
手的创业名王当中,最坦率而肯说
20回 :“破家亡躯,由汝为之。化家为
国
,亦由汝为之。”要把天下
国
家变
20回 不幸的,被聪明狡狯者用作欺世盗
国
的大阴谋,实在和老子毫不相干,
20回 下揭穿。庄子说:“窃钩者诛,窃
国
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20回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回 如果从中
国
传统文化思想的本义来看老子,他
22回 字就是老百姓,联想到现代语中“
国
民”的涵义。如果这样认定,观念
22回 同时,正当大动乱如春秋战
国
时期,每个
国
家的诸侯,每个地区
22回 我们都知道,秦汉以前的中
国
文化,有巨大影响作用的,便是儒
22回 现代大家所侈言的平等主张,在中
国
上古文化中,战
国
初期的墨子,早
22回 激思想学术的异同。墨子是春秋战
国
时期的宋
国
人,宋
国
是殷商的后裔
22回 。而且以墨子当时宋
国
的
国
情来看,比照一般诸侯之
国
的衰乱
22回 不及。但所以造成一个社会、一个
国
家、一个时代的变乱,在许多错综
22回 此所以后世诗人有“自从鲁
国
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的深长
22回 叹息了!鲁
国
潸然,是指孔子眼见由三代而到“
22回 郁郁乎文哉”周代的中
国
文化大系,在他父母之邦的鲁
国
,
22回 经开始变质而衰败,周公后裔的鲁
国
政权,又都操在奸党的手里,因此
22回 他无可奈何潸然含泪而身离祖
国
,远游他方。自此以后的历史,再
22回 却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当时各
国
的诸侯,为了争地称霸,不惜任何
23回 敷衍塞责者,外示安静以为晓事,
国
家亦乌赖有是人为哉。
23回 晓事,而身足以办事。心与身皆为
国
用,于以共(襄力)政治,庶乎其
23回 主威惑矣。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
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
23回 过去有人批评我们中
国
人和华侨社会说:“两个中
国
人在
23回 一起,就有三派意见。由此可见中
国
民族性不团结的最大缺点。”我说
23回 由家庭现象,扩而充之,推及一个
国
家,便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23回 。
国
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
24回 若使臣捕虎逐鹿,臣已老矣。坐策
国
事,臣年尚少。
24回 也得要骗。如法家的韩非子说:“
国
有常法,虽危不亡。”淮南子却说
24回 的思想,都有专长。尤其在春秋战
国
的时候,诸子百家的书籍,多得不
26回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
国
,所盗者岂独其
国
耶!并与其圣知
26回 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
国
不敢非,大
国
不敢诛,十二世有齐
26回
国
。则是不乃窃齐
国
,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
26回 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
国
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27回 有关大盗窃
国
、小盗窃货等的哲学观念,大概已
27回 的传统思想方向施政,固守以农立
国
,兼及畜牧渔猎盐铁等天然资源的
27回 的科学、哲学等学识之外,眼见外
国
人富
国
强兵的成效,反观自己
国
家
27回 我们至少必须要了解自春秋、战
国
以来的历史社会,由周代初期所建
27回 尚节俭的关系。在那个时候,从战
国
以来到秦汉纷争的局面,长达两百
27回 余年,可以说中
国
的人民,长期生活在战争的苦难中
27回 天下先”(不要主动去生事)为建
国
原则。首先建立宽厚的法治精神,
27回 武帝司马炎,在他篡位当上晋朝开
国
皇帝的第四年,有一位拍错马屁的
27回 此禁令的,便是犯法,有罪。读中
国
的历史,姑且不论司马氏的天下是
27回 这一道命令的精神。因此,便使中
国
的学术思想,在工商科技发展上驻
28回 世界科学史上的先导地位。至于战
国
时代,方士们的炼丹术,成为世界
28回 的贡献。只以科技工业来说,在战
国
前期,最著名的便有墨子与公输般
28回 用的大炮,是否学自西洋,或是中
国
的发明,辗转传到欧洲而加以改良
28回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上,自战
国
以下,科技的发展,都被“奇技淫
28回 换言之,它的内涵,多半是指天下
国
家的名器——权力,并非狭小到像
28回 正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全
国
的丰富的煤矿等宝藏,才保留到现
29回 由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结合,汇成中
国
文化的主流,轻视物欲的发展,偏
30回 一首枉读圣贤书,不能发挥忠诚爱
国
抱负,而借酒抒杯的名词:“盗跖
32回 后第二个南北朝的局面。如果从中
国
文化的立场来看,南北宋与辽金元
32回 ,都是服膺在中
国
文化的大纛之下,各有千秋,辽金
32回 ,不要忽略了当时辽金的文化与中
国
文化大系的关系。
32回 在我们的历史上,宋朝的建
国
,版图很小,治权所及的地区,实
32回 西、蒙自一带,又有以儒佛文化立
国
的大理
国
存在,也不尊奉赵宋的正
32回 朔,如果以汉唐的建
国
精神来讲,先武功而后文治,那么
32回 有如唐代诗人黄松非战诗所谓“泽
国
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
32回 想利用财政经济的策略,来统一全
国
。不幸的是他的兄弟宋太宗赵匡义
32回 哥哥的策略,继位不到几年,就把
国
库积存的财币,用去了大半。到了
33回 深信黄老之道的学者,在他担当军
国
大事的任内,家里还隐密地供养着
33回 却不顾一切,谋定而动。这比起三
国
时代,魏延建议诸葛亮出兵子午谷
34回 策,以图苟且偷安。但是他知道全
国
的人心,朝野的士气,并不甘心媚
34回 一个
国
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
34回 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
国
土,结果没有一个不彻底失败的。
34回 不但污蔑了宗教,同时也断送了
国
家。政治,毕竟是现实智慧的实际
36回 是老老实实地实行老子的哲学来治
国
,奠定两汉四百年的刘家天下。康
36回 曾亲自劳军灞上,并且对他说:“
国
家再造,卿力也。”但在战乱还未
36回 政府)的公认,认为郭子仪有功于
国
家,现在大乱未靖,不应该让他闲
36回 就回家吃老米饭。所以屡黜屡起,
国
家不能不有他。像郭子仪这样作为
37回 地去赴会。他对部将们说:“我是
国
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
39回 ”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
国
家大事,素来便有正直无私的清誉
41回 还都做太上皇,肃宗重用奸臣李辅
国
。李泌一看政局不对,怕有祸害,
42回 行辕),授以左散骑常侍。对于军
国
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
42回 奉道,不与人为仇。”害我的李辅
国
、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我
42回 杀害功臣,“李晟、马燧有大功于
国
,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
42回 审图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
国
者。”
42回 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娣及奸臣李辅
国
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谈)德
42回 矣!太子仁孝,实无他也。自今军
国
及朕家事,皆当谋于卿矣。”李泌
42回 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
国
毕矣,惊悸亡魂,不可复用,愿乞
42回 妨?善用谋略来拨乱反正、安邦定
国
,谋略有什么不好?由此可见,史
43回 当在春秋战
国
之际,诸侯纷争,攫掠一般平民的
44回 《木皮散客鼓儿词》。他生在家破
国
亡的时代,秉着一腔忠义之忧,便
46回 的第一因的代名词。“牝”,在中
国
上古的文字中,是母性、雌性生殖
49回 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
国
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
50回 公(齐桓公)又问曰:古之亡
国
,其何失?
50回 仲说):计得地与宝(只打算拥有
国
土与财富宝物的现有大业),而不
50回 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古之隳
国
家,殒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
50回 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
国
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50回 过不慎,终酿大祸,甚至于亡家亡
国
。
51回 法
国
大革命的远因,早自十八世纪(清
51回 朝康熙中叶)法
国
的中兴英主开始。他就是自称为“
51回 因此给后代子孙——路易十六留下
国
债四十亿之巨。如此局面,当然不
51回 十六在凡尔赛宫的宫廷生活,耗费
国
家金钱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每当
51回 有外
国
君主或重臣来访,路易十六都一定
51回 主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
国
王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
51回 总计每年王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
国
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
51回 仔细体会中
国
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辽、
51回
国
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52回 至于三代以后,家世天下的推位让
国
,想要表现一下“功遂身退”,自
53回 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
国
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
53回 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是“干
国
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紊乱之
53回 计辅从。历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
国
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
54回 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54回 理论和实际的经验,传到春秋、战
国
以后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
55回 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55回 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无论是中
国
道家的炼气功夫,或印度的瑜伽术
55回 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
国
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
56回 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56回
为政治
国
的哲学
56回 整体工程系统。首先提出“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第一个问题。骤然看
56回 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
国
,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
56回 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
国
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爱
56回 民治
国
,能无知乎?”岂不是有意刁难,
56回 镇
国
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56回 这便是老子的“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的一个比较接近的榜
56回 学说中,有关类似老子的“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的名言,也随处可见
56回 ,确非偶然。那么管仲的“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的表现,又在哪里呢
56回 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
国
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
56回 这便是臣道第一人的“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的最好说明了。
56回 本章本头,刚刚说了一句“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跟着而来的第二要
56回 于密,深藏而不露,所以在爱民治
国
方面,都是表现其无知而知的大成
57回 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
国
,能无知乎”!便须如此车毂的中
58回 快的意义,这要特别说明。例如中
国
古代医书所称的口爽,便是口腔乏
59回 卖,只看是否有利可图而已。在战
国
的时候,赵
国
的名将廉颇,便有过
61回 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
国
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62回 自己该有的修养。换句话说,在中
国
文化道家的观念里,凡是一个知识
62回 豫立而不劳”的形相。这也正是中
国
文化的千古名言,也是颠扑不破、
62回 天过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中
国
南方不易看到这类景象,要到北方
62回 大家晓得中
国
文化有一部最根本的书籍——《礼
63回 ,这不很可怜吗?却不晓得研究中
国
文化的图书,几千年下来,连篇累
64回 中
国
文化同一根源,儒家道理也一样。
66回 乎算是最快、最明显的例子。依中
国
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
66回 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我们看中
国
国
画,主寿的寿星老人——南极仙
66回 我们拿中
国
哲学的看法来讲,不管是佛学也好
67回 形而上者之谓道”。现在我们讲中
国
哲学,有“形而上”三个字,是译
67回 以前就有“太上”这个名词了。中
国
文学上有句“太上忘情”。固然,
67回 叫“天”、叫“上帝”、或者以中
国
古代的代号叫“命”,他就认定那
67回 非常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就是中
国
哲学与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
68回 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
家昏乱有忠臣。
68回 从第十七章的道的层面而相关于中
国
历史哲学的演变角度来看,我们可
68回 语句。只从文字上看,他是说,中
国
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
68回 父慈子孝”。我们若是深入研究中
国
文化特别标榜的“二十四孝”,将
68回 “
国
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
68回 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
国
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
68回 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
国
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
68回 发现孔子亦有老子这样的看法。中
国
文化,素来重视道德的价值,《礼
68回 本身梦想的文章,便是梦游“华胥
国
”,这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此处暂
68回 中提到,黄帝作梦,到了另外一个
国
家,那里到处太平安详,没有任何
68回 不幸之事,是人类盼望中的天
国
。这篇“华胥梦”等于中
国
文化所
68回 向往的理想
国
。其他像柏拉图的“理想
国
”、莫
69回 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
家昏乱有忠臣。
69回 现在再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我们中
国
讲“仁义”思想,春秋以前也有这
69回 背情绝义的病态较少。我常说,中
国
文化里头,经常提到“孝道”,与
69回 世界其他文化相较,孝道是中
国
特有的优点,其高明可贵之处,无
69回 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春秋战
国
时代的社会病态最为严重,强调仁
70回 “绝圣弃智”。我们研究春秋、战
国
的历史,那真是越读越使人感到高
70回 明。孔子作《春秋》,是中
国
第一部历史书籍。有人说《春秋》
70回 了。例如,一般人读历史小说《三
国
演义》,诸葛亮难效,曹操易仿。
70回 看小说都想当书中的主角,读《三
国
演义》,想当刘备者不少,想当赵
70回 才智之士,比比皆是。从春秋到战
国
这一阶段,在我们整个历史中,真
70回 人才辈出的时期。我们读春秋、战
国
时的著作,有时看到某人讲的话,
70回 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春秋、战
国
之间,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一个
70回 明。例如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复
国
,实行他老师计然子所教的六法,
70回 用了其中的三四项策略,便稳定了
国
际情势,而越
国
也复兴了。最后名
70回 是他老师计然子教的。像春秋、战
国
这一类的智慧之学,简直看不完,
70回 战
国
时期,真正能摆布那个时代二三十
70回 么一个书生,年纪轻轻出来,竟使
国
际间二十几年不发生战争。我们现
70回 平,好像算不了什么,但是春秋战
国
的时候,几十个
国
家随时随地都在
70回 为苏秦只是个文弱书生,却纵横六
国
之间,消弭战争达二十多年之久,
70回 义的精华,传给后代。在春秋、战
国
时候,各
国
之间,相互争战,彼此
71回 作注解。说句严重的话,春秋、战
国
时候的诸侯,几乎都是盗跖。
71回 释,只要从实际生活便可体会。中
国
过去家庭,也只抓住一个观念——
72回 然。汉朝以后,佛学从印度传入中
国
,佛学称成了道的大阿罗汉,为“
72回 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人中
国
,“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
国
宏扬
72回 为没有办法,因为他有一副忧世忧
国
的心肠,总想对社会贡献出一点力
72回 一点,同样也做不到,因为他们对
国
家民族的前途,还是担忧挂虑得不
75回 有严光。在唐末五代末期到赵宋建
国
之间,便有陈抟。
75回 可以太平!因为他对赵宋的创业立
国
,有这样的好感,所以赵氏兄弟都
76回 许会觉得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中
国
人,语言真麻烦。“东西”是什么
76回 物,惟恍惟惚”。这其中牵涉到中
国
文字问题,更是复杂。我们现在一
76回 象”。“兮”字,源自古代南方楚
国
语助辞的用法。楚
国
文化,遍布长
76回 一个系统,就历史而言,当时的楚
国
,乃祝融氏之后,也与神农的文化
76回 风格。而在老子之后,代表南方楚
国
的文学,便有屈原楚辞《离骚》的
77回 ,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在研究中
国
文化,重新整理中
国
文学、哲学时
77回 我常以此观念,研究欧洲历史,美
国
历史也一样。欧美方面,北部出来
78回 毫厘之差,千里之失。有一位在美
国
研究心理学的同学,回来跟我讲:
78回 真糟糕,现在美
国
心理学家,提倡老人可以结婚,享
78回 受充分的性生活,并不承认中
国
道家“十滴血一滴精”的说法,而
78回 血一滴精”的说法,是怎么传到美
国
去的?他说:道书上都这么讲。我
78回 卵子也不是单靠血液变出来的。美
国
这些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拼命攻
78回 你的说法,怪只怪我们自己贩卖中
国
文化的人搞错了。
79回 杜男人”了吗?这些地方,便是中
国
文化中,过分玩弄文字常有的流弊
79回 还有,中
国
的道书,流传下来有八千多卷,书
80回 都是由《易》理而来,以便明白中
国
文化源远流长的所自来。
81回 是,丹朱在下棋方面,也没有达到
国
手的境界,到底还是无效。因此,
82回 三
国
时代,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当天
82回 情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君
国
大计没有关系,只是犯了一点小罪
83回 子母窦氏为皇后。后兄长君。弟广
国
,字少君。初为人略卖,传十余家
83回 叫做“长君”,有个弟弟名叫“广
国
”,又名“少君”。窦家这个小兄
83回 赐田宅很多;“家于长安”,住到
国
都所在地来,以便姊弟间可以时常
83回 远见,的确高人一等,无怪能做开
国
功臣之一。商量结果,唯一办法,
83回 子,与世无争,这有多好啊!皇亲
国
戚之间,还有谁敢欺负他,他也不
83回 欺负人。身为皇亲
国
戚的人,只有如此,不以尊贵骄人
83回 高位,便应该加以教育而造就他为
国
家所用的人才,并非只顾私人的利
83回 动机,不是为别人着想,也不是为
国
家天下着想,而只为自己的身家性
83回 ,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
国
之宝也,故君子慎所修。
83回 第二个观念,“和氏之壁”。在中
国
历史上,是一块大的宝石——玉,
83回 王“完壁归赵”的那块玉。原是楚
国
的玉工卞和,观察到荆山有一块大
83回 品,那么,这块石头才能成为“存
国
之宝”,象征保全一个故
国
的大宝
83回 ,经过人工雕凿整理,就变成“存
国
之宝”。引用这个故事来比喻,“
84回 王”,应该等于现在世界上的发达
国
家,在
国
际间有它了不起的武力和
84回 ,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最后复
国
,所以晋
国
在他手里成为一个霸主
84回 话是很妙的双关语,他说:“一个
国
家拥有广大的土地(春秋时候,人
84回 数。栾枝的话也可以解释为:我们
国
家的土地那么广大,而你私人皇宫
84回 ,其实老百姓富有了,也就是王室
国
家的富有。“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
84回 涵呢?因为万一有敌人来侵犯,全
国
老百姓不要你下达命令,自然会起
84回 来作战,如果我们共有的
国
土被敌人占据了,那大家也完了。
84回 令,老百姓自动地都来动员,因为
国
家的灾难,就是人民自己的灾难,
84回 赵简子也是战
国
时代的大政治家之一,“谓左右车
86回 来做标榜,“功在天下”,“功在
国
家”,而他自己好像一点都没有做
87回 印度的自然外道,绝不可相同于中
国
老子所讲的自然外道相提并论。当
87回 梵文的佛经翻成中文,同时也把中
国
的《老子》翻成了梵文传译到印度
87回 许多佛学与密宗的道理,掺杂有中
国
道家的成分。不过当时玄奘法师翻
87回 没不彰,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中
国
道家老子的自然,不和佛说印度外
88回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在中
国
的固有文化中,无论道家或儒家以
88回 球世界,以世纪为标准,东方的中
国
,诞生了哲学家的老子、孔子。印
90回 子,就是东晋时期,史称五胡十六
国
乱华的时代,秦王苻坚的故事。
90回 代抽象天文学,认为太岁所在,其
国
有福),代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
90回 :“今伐晋有三难,于道不顺,晋
国
无衅。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
90回 之,你这个小孩子,哪里懂得天下
国
家的大事。
90回 “昔吾灭燕,亦犯岁而捷。秦灭六
国
,岂皆暴虐乎?”
91回 个例子,也是现代史上众所周知的
国
民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推位
91回 让
国
”,由袁世凯来当中华民
国
第一任大总统。结果,他却走火入
91回 且充满老庄之学的情操。想不到民
国
初年,还有像袁克文这样的诗才文
91回 怨未分明。”全神贯注,在当时民
国
成立之初,袁世凯虽然当了第一任
91回 九城。”南回孤雁,是譬喻南方的
国
民党的影响力量,虽然并不当政,
91回 美。但毕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
国
初年以后,寄居上海,捧捧戏子,
92回 错用现代意识或西方观念,附会中
国
古文的文意,因此而使人认识不清
92回 念,源自《易经》。《易经》是中
国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根本,哲学中的
92回 哲学,经典中的经典。中
国
的文化思想,始终是讲“阴”“阳
92回 此一偈颂中所表达的思想,乃是中
国
道家老子思想与佛学合流的典型。
92回 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中
国
古代的老祖宗们,不得已,姑且叫
93回 道之为名,在原始的中
国
文化,是超然于宗教性质的代名词
93回 早期的中
国
文化思想,对于“道”这个东西,
93回 处。但是我们知道,佛经翻译到中
国
来,距离老子时代之后,已经有相
93回 当一段的时间,然而老子在中
国
上古文化,早已有相同的看法和用
93回 我们晓得中
国
过去的观念,称宇宙万有的本体为
93回 ”的别名。后来印度文化传播到中
国
来,其中佛教对于形上本体的说法
93回 ,也有佛的十个代号,与中
国
原有的那些“道”的称呼相互比较
93回 一个“王”来,王是代表人。依中
国
传统文化,始终将“天、地、人”
93回 ,而人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中
国
文化最讲究“人道”,人文的精神
93回 者“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若以中
国
文化思想的观点来作答,答案只有
93回 类的智慧与能力太伟大了,所以中
国
文化将他和天地并举,称为“天、
93回 一。四大中人的代表是“王”,中
国
上古文化解释“王”者,旺也,用
94回 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
国
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
94回 但是老子的思想绝非如此。近代中
国
翻译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学等学
94回 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
国
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
95回 、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其实中
国
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此一精神
95回 人们以为是近代科学知识,其实中
国
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们自己不加
95回 详察而已。又有人根据中
国
若干书籍上说的“天圆地方”,便
96回 中
国
道家有句名言:“人身是一小天地
96回 样,可以核对得丝毫都无差错。中
国
古代订契约,是在一块竹简刻上一
97回 到神仙“冲举”的成果。这便是中
国
神仙方伎学术的根据。老子,当然
98回 离辎重”的本意。尤其是告诫身负
国
家社会人民所期望者的君主——领
98回 然因果律。倘使你能做到功在天下
国
家,万民载德的地位,当然会得到
98回 然而,在老子当时所见闻中的各
国
诸侯君主们,当然都不能明白传统
99回 无暇的现实身体的存在。志在天下
国
家,成大功、立大业者,正为我有
99回 然后不以一己的个人自私而谋天下
国
家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
99回 养身无道,又哪里能够担当起天下
国
家危难的大任呢?同时须知,人无
99回 然出世的修养,而贸然谈利益天下
国
家的大业,正是失其轻重权衡之处
100回 例如周朝建
国
的政策,重点放在中央集权,诸侯
100回 昔周监于二代,立爵五等,封
国
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为
100回 于楚,海内无主,四十余年而为战
国
矣。
100回 从此以后,中
国
帝王政治体制,造成变乱的弊病,
100回 子——太上老君这个八卦炉。自法
国
路易十四以后直到现在,君主固然
100回 去,正是要他老老实实自己奉献越
国
,乖乖归顺的手法。钱俶懂得很深
100回 机,轻车简从,举手之间,就能复
国
正位,为齐桓公。“一匡天下,九
100回 又如燕昭王重用乐毅,报复齐
国
的宿仇,五年之间,攻坚破锐,连
100回 而振作自重,整经教武,一举而复
国
成功,名垂千古,便是反用乐毅的
100回 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
国
(参)师。
100回 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
国
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
100回 全于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
国
,则几子汤武之事矣。
100回 应如草。道光宇宙,贤智托心。邻
国
倾慕,四海延颈。思载燕主,仰望
100回 之人,是纵暴易乱,以成其私,邻
国
望之,其犹豺虎。既大堕称兵之义
100回 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
国
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
101回 的修道标准,非常符合佛教传入中
国
后,所特别强调的大乘道精神。道
101回 。而大乘佛教在这方面,开发了中
国
有史以来儒道不分家的精神。要修
101回 人物;也许有些为帝王的,或者为
国
家良臣大将的,甚至那些平平凡凡
101回 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
国
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
102回 多么大啊!不管你跑到哪去,跑到
国
外,也要打越洋电话找你。但是,
102回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中
国
文化的次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3回 。其实,雄与雌只是两个代号。中
国
文化的《易经》讲“阴阳”,以及
103回 这种种的说辞,都是代号。过去中
国
人算命,或者是老一辈为儿孙们合
103回 起来都是善念,与天心相吻合。中
国
文化上讲“天心仁慈”,无心是至
104回 中
国
文化有两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
106回 是说明“道”的用,而且牵涉到中
国
传统的政治哲学和军事哲学思想。
106回 在中
国
历史哲学的发展中,儒道两家的思
106回 。”“天下”这一名词所指,在中
国
文化观念中,可大可小,大的包括
106回 ,就更切合了。也就是后世包括的
国
家、政权等等,都是神妙不可思议
106回 “为者败之”,像后世春秋战
国
时代的情形,尤其像秦始皇等等的
107回 事。有一位同学得了博士学位,他
国
文好,英文也好,日文也好,样样
107回 都好,但样样都说得不好,
国
语也说得不太标准。有一天对我说
108回 士,多半不愿自己出来当君王。中
国
历史始终有一个不成文的秘密,当
108回 历史变乱的时候,
国
家危险到了极点,勤王御寇,挽回
108回 在背后辅助而不出名的人。这是中
国
政治历史上的一个秘密,每到拨乱
108回 。但是,老子并不是反对战争,在
国
防上,军事戒备绝对需要,但不可
108回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大战的德
国
和日本,原对老子哲学很有研究,
108回 “强”字的意义,那只是加强自己
国
家的
国
防建设,如果想要侵略别人
108回 人,是心怀仁慈的,希望领导天下
国
家止于至善。以善的力量,战胜一
108回 己防备。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中
国
做人原则的两句古话,“害人之心
109回 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中
国
古代的礼仪,中
国
古代的军事制度
109回 明的人,上古传统的制度,以正治
国
,喜欢在左边;用兵的时候,喜欢
109回 ,宁静以致远。”修道的人,在中
国
历史上,除了诸葛亮以外,很少看
109回 所谓“功高震主”,因为他掌握了
国
家的整个兵权,只要他手一摆,皇
110回 中
国
的古礼,尊崇左方,所以说“吉事
112回 从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再检查中
国
文化中合于“道”的精神的,在《
112回 是纪念战争胜利的纪念馆,等于法
国
的凯旋门一类的东西。
112回 事哲学的实际情形,使大家了解中
国
文化、军事思想的仁政之道。
112回 “楚师军于邲”,有一次楚
国
与晋
国
作战,战争胜利了,楚
国
的整个部
112回 没有撤退,以胜利军的姿态住在晋
国
的边界,临近郑地“邲”这个地方
112回 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把战场上晋
国
战死的很多尸体,给予封存。他的
112回 定要告示后代子孙,不要忘记我们
国
家武功的强盛。
112回 楚庄王在春秋战
国
的时代,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明主,
112回 一篇《武》的文章,这也是我们中
国
文化中军事哲学的原理。“耆定尔
112回 功”,这个时候,天下安定,
国
家人民都蒙受福祉,这种大功劳,
112回 着文化传统仁爱的精神,求得天下
国
家人民永远的安定。“绥万邦,屡
112回 丰年”,使天下万
国
都得到太平,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好
112回 庄王继续训勉其高级干部的话,中
国
传统军事哲学的道理有七个:“夫
112回 兵”,坏人想要强横霸道的侵略邻
国
,我们要戢止其凶暴。“保大”,
112回 注意人民的休生养息,保持
国
家民族的壮大。“定功”,以王道
112回 。“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把中
国
文化军事思想的精神保留下来,使
112回 “今我使二
国
暴骨,暴矣”,两
国
是指楚
国
和晋
国
。楚庄王说,因为
112回 战争,使晋
国
被打死很多人,战场上的尸体骸骨
112回 只拿武力给人家看,这会引起其他
国
家产生壮大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
112回 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和平,使各个
国
家向仁义的路上走,这样下去,我
112回 们的
国
家民族,又怎么会永久保持壮大呢
113回 “犹有晋在,焉得定功”,何况晋
国
还没有完全失败啊!这次战争,晋
113回
国
虽然吃了败仗,但我们并不是推行
113回 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我们的
国
家没有推行仁政,只是在各
国
之间
113回 才打胜仗的,又怎能忍心看到他们
国
家动乱,而认为是自己的光荣呢?
113回 告成事而已”,我只是想建筑我楚
国
祖宗的祠堂,举行一个祭礼,向祖
113回 成;并且说明我这个子孙,虽为一
国
之君,并没有推行仁政,只靠武功
113回 ,那只是教化那些犯了不敬之罪的
国
家,教化了以后,什么东西都不要
113回 ,“取其鲸鲵而封之”,只拿他
国
家有代表性的东西封存起来。“鲸
113回 头,上古的人认为是宝贝,作为传
国
之宝。拿现代来讲,是一个
国
家标
113回 的文化,只是惩罚那些不遵教化的
国
家,决不想侵占人家的土地,也不
113回 到战场上一看,战死的敌人都是晋
国
老太爷老太太辛苦养大的孩子,他
113回 们有什么罪呢?他们是为自己的
国
家效命,为自己的
国
家尽忠而死的
113回 。他的
国
家虽然打败了,可是他个人却是尽
113回 忠报
国
的。这些人死去的灵魂也值得我们
113回 尊重,因为他是接受
国
家的命令,“以死君命”的。若再
113回 议,只在黄河的南岸,设奠吊祭两
国
阵亡将士。在城里,只建一座祀告
113回 祠堂,向自己的祖先祷告,誓为楚
国
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而努力,不会
113回 为祖先丢人,并班师回
国
。
114回 一锅稀饭都煮不好,却说要救天下
国
家,那不是吹大牛吗?
114回 实,大家也不需要穿衣服。现在外
国
人还在提倡裸体运动,但在上古社
118回 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8回 都有,这其中有没有什么道理?中
国
古书上有一个道理,说是“天将厚
118回 忙,很多机会都让自己占了先。中
国
有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119回 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0回 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0回 很强,一旦离开水就完了。后来中
国
文学上有许多类似的话,如“龙游
120回 “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
国
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
120回 ,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中
国
历史上,都以龙来比喻皇帝,因为
120回 “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比如大家家
120回 示人吗?同样的道理,人生事业,
国
家大事,道理都是一样。
120回 从“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与上
120回 因此,老子说“鱼不可以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做人处世,
121回 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
国
,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翻译
121回 作用。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个讲中
国
哲学的了不起的名家,他解释道家
121回 的“无为”时,主张中
国
的政治思想,做领袖的人要学“道
123回 “礼”并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
国
文化“礼”的一种,“礼”字是我
123回 们
国
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
123回 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
国
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作礼,那
123回 那是看不出形态的。所以,我们中
国
自己认为文化衰微的时候,会给自
124回 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战
国
时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
124回 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的
国
家,教育跟着也普及了。照说,教
124回 道德学问的观念极为担忧,不但忧
国
忧民,学了佛的人,还要担忧众生
126回 中
国
的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晓得这个道
126回 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中
国
上古的文化,当皇帝的人常自称“
126回 的资格,对自己薄到这种地步。外
国
人常说,中
国
的古代帝王很专制。
126回 文化是假民主,真专制。你只看中
国
古代老祖宗记载下来的事项就会发
126回 误的话,是我当领导人的罪过。中
国
古代当领导人的非常痛苦,所以,
129回 退”,老子文章的写作方法,是楚
国
的文化,现在说是南方的文化,都
129回 上面老子引用这些话,都是中
国
的上古文化,老子称之,为“建言
130回 中
国
有句名言,说明人的一生很难评论
130回 才行。因为一个人要做一番真正对
国
135回 谷”,这是最低贱的事。但是,中
国
传统文化,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就
135回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如,我们中
国
乡下的老习惯,家里没有孩子,一
135回 成功。等于现在有些人,尤其是美
国
的朋友们,喜欢吃补药,各种维他
136回 果反而招致它快一点死亡。所以中
国
人过去所讲的养生之道,知道人不
137回 陷阵,冲破最坚韧的东西。我们中
国
对女性的教育是温柔、温和、缓慢
137回 像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
国
上古的文化,所谓《老子》、《易
137回 经》、太极拳、禅,在世界各
国
各地区、各民族都非常流行。最近
137回 有一位老太太从美
国
写信告诉我,隔壁那些美
国
人好怪
137回 得很奇怪,她说:“原来这就是中
国
老子的无为之教啊!”
138回 庄子》杂篇之《让王》中,当时韩
国
遭遇了魏
国
的骚扰,打了败仗,魏
138回
国
要求韩
国
割地,韩
国
实在不愿意,痛苦极了。有子华子
138回 为那块璧的价值,可以买到现在法
国
、德
国
连起来那么大的土地。“天
138回 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样的,美
国
有一个人也是如此,平常讨饭过日
139回 得了这个道,就像满清中兴名将曾
国
藩,到晚年还标榜自己的书房叫“
139回 了表露自己的才华,天文、地理、
国
际、政治,高谈阔论。可是这位接
141回 不出户,知天下”,也就是我们中
国
人经常说的一句老话,“秀才不出
141回 果这样解释的话,等于说许多人出
国
远游,一二十年没有回来,所以这
141回 人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
国
内的事情越来越不了解了。这种说
142回 问,的确是“穷而后工”,这是中
国
千古的名言。
143回 中
国
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尧
143回 土地的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
国
的帝王,在文化王
国
中,他号令数
143回 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
国
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
143回 不足以取天下”呢?这就是我们中
国
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
143回 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统一
国
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
144回 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更要救。中
国
人所讲圣人之心,不是说信我者得
144回 救,不信我者就滚开;中
国
的圣人没有说不救坏人这个事,这
145回 入死”。文字很清楚,道理就是中
国
远古的哲学源流对于生死的看法,
145回 内,或为重大的问题;但在我们中
国
文化中,自上古几千年以前所流传
146回 ?我经常讲这有两方面的观念。我
国
近代翻译西方过来的一个名词叫做
147回 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
国
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
148回 宙万物生命的根本,生生不已。中
国
道家的思想文化,把这个生命的根
148回 来、真如、佛,很多的代名词。中
国
文化中的代名有两种,一种叫道或
148回 讲到“势”,中
国
文化中,讲得最好的是《孙子兵法
148回 老子这里发展出来的。多年前跟美
国
一个海军将领聊天,因为是朋友谈
148回 子兵法》来,我说现在你们西方各
国
的军事思想,只讲究力,不懂“势
148回 真的只靠这些来决定,那么我们中
国
就惨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一
148回 个咸鸭蛋。中
国
的《孙子兵法》讲“势”,不是比
148回 ”,生命的力量就可挽回。比如中
国
的医学,有时候对病人也有起死回
150回 玄”,原来古书就是“玄德”,三
国
时蜀汉的刘备号叫玄德,就是从老
153回 ,唯施是畏”。什么叫“介”?中
国
字“人”字下面一直为“个”字,
153回 ;换句话说,人是靠天地万物,靠
国
家社会,靠大家的布施而生存。尤
153回 是接受父母的、家庭的、社会的、
国
家的,自己的生命才能活着。我们
153回 自己反省有何德何能?给社会、给
国
家、给别人的是什么?什么都没有
154回 荒芜了;“仓甚虚”,财政贫乏,
国
库空虚,人都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154回 现在社会来讲,我们一般人只接受
国
家、社会给我们的好处,没有贡献
155回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55回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156回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56回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156回 2>身修 修家 修乡 修
国
修天下
156回 说到治家之道,我们中
国
人过去是不增不减,保持着祖阴功
156回 个“余”字,要特别注意,我们中
国
很多古老的家庭,在厅堂或大门前
156回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56回 都是一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
国
乃至平天下。由扩充个人的道德修
156回 及社会,更提升社会道德,影响到
国
家,使这个
国
家欣欣向荣,再以这
156回 著作中,儒家是讲修身、齐家、治
国
、平天下;现在我们读了《老子》
156回 我们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
国
,如何平天下。接着,老子在下面
157回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57回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157回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读《老子
157回 观”字,读音近于“灌”。我们中
国
字有两个很妙的,一个是“寺”,
157回 “寺”与“观”这两种地方,在中
国
上古文化中,是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157回 。佛教在汉明帝传入中
国
时,有两个印度和尚前来,汉朝的
157回 和尚庙,而是政府机关,像现在的
国
防部或联勤总部或外交部所属的一
158回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58回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158回 同样的道理,“以乡现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有大智慧的人
158回 ,对天下
国
家的未来,究竟怎么样变,不需要
158回 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统统观察
158回 它呢?“以身观身,以乡观乡,以
国
观
国
,以天下观天下。”你的生命
163回 中
国
文化依据《礼记》,人死亡了,古
163回 中
国
《礼记》一书,迄今已几千年,仍
163回 中
国
人对于哭的描述有三种形态:有泪
164回 所以现在医学的研究已经承认,中
国
几千年前就注重的胎教是有道理的
164回 是应该从怀胎第一天就开始的。中
国
的古礼,在女性怀孕后,看的书都
166回 我们中
国
文化有个好处,也有个坏处,好处
166回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是中
国
的古训名言。尤其夏天乱吃东西,
167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1)
167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67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67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
167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
167回 贵。所以他告诉我们,对于社会、
国
家、天下事,要以正道治
国
。真正
167回 的政治,就是“以正治
国
”,不能用权术,不能用手段,而
167回 我们一个运用上的教训。虽说为了
国
家天下,不能不出奇计,到底为道
167回 这里,我们讲到老子的“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不一定是专指用兵
167回 道德修养,反为天下所归。我们中
国
上古史中有榜样,尧、舜、禹乃至
167回 反战,是在不得已时才战。我们中
国
所有的兵家思想、军事哲学,以及
167回 ,也和老子这一思想一样。这是中
国
文化的特色,就是绝对不侵略他人
167回 足够的军事武力,才可以达到维持
国
际间的道德与和平。
168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2)
168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68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68回 表。当时我说的内容要点是,一个
国
家有两件事情最可怕,一是“刀”
168回 可以征服全世界,所以发动侵略中
国
的战争。这就等于一个人,认为自
168回 来,结果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中
国
,甚至伤害了全世界。这是一件非
168回 们说,你们现在有一种思想,比军
国
主义的思想更厉害。你们现在以为
168回 自己有钱,是世界上的经济强
国
,要用钱来买通全世界;倘若不及
168回 得有任何特别好的地方。任何一个
国
家,能有了二十多年的长时期安定
168回 们,你们有东方文化,根本就是中
国
文化会议。假如你们要说东方文化
169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3)
169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69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69回 里说到“用”时,提出了“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的道理。而“以奇用
169回 研讨一两年的时间。因为这涉及中
国
几千年来的军事思想,用兵的谋略
169回 也可说近八十年来,世界的变化,
国
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训练得每
169回 子然后说,他为什么知道“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这
170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4)
170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70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70回 姓怎么不抱怨呢?现在世界上很多
国
家,就有很多忌讳,老百姓不敢说
170回 的话,更不敢批评,知识高的用外
国
语,知识低的用隐语、暗语、耳语
170回 老子说,一个
国
家,一个社会,禁令愈多,人民什
171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5)
171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71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71回 “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这句话,以现代世界的情
171回 现在的物质文明太发达了,“
国
家滋昏”,
国
家社会就会昏头,热
172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6)
172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72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72回 的漏洞愈多,愈容易钻。所以,中
国
的政治哲学,主张“法网恢恢,疏
172回 理,所以告诉我们,应该“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接
173回 1>《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
国
(07)
173回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173回 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
173回 “静”,不是佛家的静坐,而是中
国
文化《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
173回 自朴”,我自己没有私欲,社会、
国
家、天下受到这种无欲的影响,就
174回 形来看,就可以明白。世界上有些
国
家,对于老百姓的事都“察察”,
174回 果是“其民缺缺”。在这样的社会
国
家中,人民既缺德,也缺钱,更缺
175回 第二件显著的史迹是在宋朝,开
国
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
175回 宋朝立
国
之前,南唐五代相侵,经过了约八
175回 十多年的长期战乱,
国
家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赵匡胤登
175回 ,以儒家而近于道家的政治思想治
国
,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经营,首都开
175回 中挂窗帘的帘钩都是金银铸造的,
国
家太富有了。当赵光义接了帝位以
175回 后,打开
国
库,发现财富之丰,为之吃惊。他
175回 记了一件事,就是赵匡胤的伟大治
国
理念。
175回 政治力量都未达到。云南有个南诏
国
,原来共有六诏,为少数民族的部
175回 并吞了蒙舍等其他的五诏而为南诏
国
,就是后来的大理
国
,后为段家所
175回 一挥,在地图上一划,就把半个中
国
切开了,暂时不管北方,不用兵去
175回 这是宋朝开
国
之初的一个秘密政策,研究历史的
176回 包拯是我们每个中
国
人所熟知的清官,小说《包公案》
176回 中
国
人的文化,老百姓是不愿打官司的
177回 人赵抃,是宋代的理学名臣,死后
国
家给他的滋号为“清献”,所以后
178回 分,太精明了,就会缺乏德性。我
国
的历史上《列子?说符》有两句话
178回 颜渊等一些弟子到泰山上,看到鲁
国
的东门,突然有一条白线。孔子是
178回 饭,除了做自己的事外,还要去忧
国
忧民;学佛的人,还要去度众生,
179回 福时。可能祸就快要来了。我们中
国
有句谚语,“人怕出名猪怕肥”,
181回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181回 个人,因为非常悭吝,绰号叫“一
国
吝”,表示全
国
以他最为悭吝。后
181回 界第一的金氏纪录。有一次,“一
国
吝”要去拜访“天下吝”,以较量
181回 吝”知道这个讯息后,决定给“一
国
吝”一个“缘悭一面”,连一面之
181回 缘也悭吝不给,但又不愿结“一
国
吝”尝到他的闭门羹,于是就交给
181回 ”的太太也是一位悭吝婆,当“一
国
吝”到的时候,但见家徒四壁,房
181回 子对客人说:“请坐!”这位“一
国
吝”,也就靠着那画有椅子的墙,
181回 句:“你吃过饭了吗?”这时“一
国
吝”心中大喜,连忙说:“还没有
181回 ,送过去说:“请吃饼吧!”“一
国
吝”也就比一个同样大的圆圈,做
182回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183回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183回 服”的“服”,难道“早服”是外
国
人说的早晨起床时所穿的晨袍吗?
184回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184回 “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一般人看不出“莫知其极”的
184回 道理在哪里,认为就可以有
国
,有地区,有土地,有资产。在老
184回 子的时代,对于所谓的“
国
”,并不代表现代观念中的
国
家,
184回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这个“
国
之母”,就是生生不已最原始的根
184回 的原则。如果知道这种原则,“有
国
之母”基本上就是“简”。
185回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
,有
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185回 只有中
国
文化的道家,提出一个口号,不需
186回 h1>《老子他说》60章 治大
国
,若烹小鲜(01)<
186回 治大
国
,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
186回 这一章中,有老子的名言,就是中
国
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哲学上一句很重
186回 要的话:“治大
国
若烹小鲜”。这句话发挥起来,可
186回 么叫做“烹”?我们都晓得,做中
国
菜叫“烹调”,文火叫“烹”,大
186回 甚至用文火烹上一天两天才好。中
国
老土话说:“请客三天忙,盖房子
186回 点慢慢地烹出来。为什么说“治大
国
若烹小鲜”呢?是告诉我们,处理
187回 h1>《老子他说》60章 治大
国
,若烹小鲜(02)<
187回 治大
国
,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
187回 “治大
国
如烹小鲜”,这是老子对于政治运
187回 》上经说,以道的修养来治理天下
国
家,就等于儒家所标榜的尧、舜、
188回
《老子他说》61章 大
国
者下流(01)
188回 大
国
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
188回 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
国
以下小
国
,则取小
国
;小
国
以下大
188回
国
,则取大
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
国
不
188回 过欲兼畜人,小
国
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188回 政治哲学运用的原理,他讲:“大
国
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
188回 。”看文字我们觉得很滑稽,说大
国
是下流。这是他的形容之辞,“下
188回 都归到大海为止。一个真正泱泱大
国
的风度,要像大海一样,接受一切
188回 盾,是有两重的意义,这是由“大
国
者下流”说明的。
188回 “故大
国
以下小
国
,则取小
国
”历史上真正太平鼎盛的时候,大
188回
国
对于小
国
或附庸
国
反而表示谦虚。在我们中
国
历史上
188回 朝在太宗、高宗鼎盛时代,对于小
国
家,有著名的一则故事,就是风尘
189回
《老子他说》61章 大
国
者下流(02)
189回 大
国
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
189回 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
国
以下小
国
,则取小
国
;小
国
以下大
189回
国
,则取大
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
国
不
189回 过欲兼畜人,小
国
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189回 ?然后说:“了不起,将来二位是
国
家的栋梁、一品夫人之相,大富大
189回 看自己是帝王之相,所以他想做中
国
第一人;再一看李世民,知道将来
189回 中
国
老板是这个年轻人,不是自己,心
189回 下吧!我走了。就这样他离开了中
国
。李靖帮助李世民成功,后来在唐
189回 来的报告,应该是属于高丽——韩
国
的地方,说有一个一脸胡子的中
国
189回 ,带了兵舰几百艘占领了那里一个
国
家,自称为王。唐太宗看到报告,
189回 。”就是指虬髯客,他也在一个小
国
当上皇帝了。李世民还替他高兴,
189回 像这一类的故事,就是“大
国
以下小
国
,则取小
国
”,小
国
自然
189回 归服了;相反地,“小
国
以下大
国
,则取大
国
”。历史的经验说,周
189回 ,等于一个小县,因为父子留心于
国
家的政治,爱民养民,所以
国
富民
189回 八百年的天下和统治。这就是“小
国
以下大
国
”,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谦
189回 ,要道德的谦下才对。所以,“大
国
以下小
国
”是包容了小
国
;“小
国
189回 以下大
国
”,如同文王的父亲,“则取大
国
189回 呢!也是中间媒介之词。但是,中
国
虚字的用法,意义就不同了。
190回
《老子他说》61章 大
国
者下流(03)
190回 大
国
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
190回 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
国
以下小
国
,则取小
国
;小
国
以下大
190回
国
,则取大
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
国
不
190回 过欲兼畜人,小
国
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190回 “大
国
不过欲兼畜人,小
国
不过欲入事人。”一个大
国
,总是
190回 有关系,养两个孤,更有道德。大
国
兼畜人不是想并吞你,而是保护你
190回 ,这是中
国
政治的特色。
190回 我经常对外
国
朋友讲,中
国
过去的历史,实在民主,不想侵占
190回 承平的时候,是会帮忙人家“兴灭
国
,继绝世”,替别
国
整理好内部,
190回 由该
国
自己选出一个皇帝领袖来交给他们
190回 以了。实际上那是亏本的生意,别
国
派一个大使,从南洋送进来一只长
190回 时候琉球、高丽、越南、暹罗、泰
国
、爪哇等等,本来都是如此,现在
190回 大
国
不过是“兼畜人”,小
国
呢?“欲入事人”,找个牢固的依
190回 靠稳当一点,这是小
国
的目的。“夫两者各得其所”,小
190回
国
既然来依靠你,希望你保护他,你
190回 就要尽到做长辈大
国
的责任,真正能够保护他的安全,
190回 他
国
家人民财产生命,都要归入保护之
190回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
国
,像美
国
、苏联,照老子的说法,不足道也
190回 !这个道理他们绝对不懂。虽然英
国
人比较了解一点,但英
国
一向是走
190回 未来的天下,中
国
的前途不可知,如果自己没有真正
190回 基本修养,一旦思想观念错误,大
国
就成为害天下,小
国
就变成小喽啰
191回 骗走了。满清末年,打垮了太平天
国
,有一个将领被慈禧太后召见,太
191回 的影响仍然可以见到,比如现在的
国
策顾问,是
国
家元首的顾问,这是
191回 子,表示是秉承上天的意旨来治理
国
家,而最高的官位是三公。最初只
191回 后来渐渐有两三位,都叫做三公。
国
之三公,也就是
国
家之大老。大老
191回
国
之大老与皇帝平起平坐,谈的是“
191回 公的制度,不如有“道”的重要;
国
家的元首,对于养生修道,都是最
192回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老子说一个
国
家虽有财富,有稀奇古怪的珍宝,
192回 好的良马,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中
国
周朝的历史故事。周穆王的千里马
192回 的灵光,才能去处理要紧的事情;
国
家领袖则是处理天下大事,天天这
192回 进步就行了。所以老子说有财富和
国
宝都“不如坐进此道”,不如每天
194回 世界上的烹饪术,大家都承认中
国
的最高明,一般外
国
人对中
国
菜的
194回 上海菜等。这种评论是很不了解中
国
的烹饪。真正好的中
国
菜,无论标
194回 中
国
人讲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194回 了,可是有真热情。这就是我们中
国
人所谓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
195回 最近一位美
国
教授来,他是代表美
国
一个大使接洽有关外交的事务,对
195回 晤谈。他谈到,今天无论是独裁的
国
家,或民主
国
家、自由世界欧美各
195回
国
,他都去看过,他深深感到民主与
195回 同的毛病,都治不好的。他与独裁
国
家高级干部接触过,他说一谈到实
195回 是对一切都感到茫然!所以,在各
国
走了一圈,看到男女老幼,只有一
195回 他来访问我时,希望我到美
国
去,他说大家认为中
国
文化中的“
195回 声疾呼:我们二十世纪数十年来,
国
内外究竟有多少人的学术思想影响
195回 无事生非”。像一则笑话说,《三
国
演义》中张飞的妈妈是谁,回答姓
195回 多人学道学佛上不了路,都是《三
国
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
196回 事也好,少事也好,这是说研究中
国
文化要先认识“字”。我曾再三提
196回 的“总统”蒋公发表一篇“复兴中
国
文化的文告”。实际上,早在一两
196回 个月前,我就拼命鼓吹中
国
文化的复兴,曾经在台中的空军基
196回 道概论》这本书中也提到。说到中
国
文化有一股很难描述的味道,因为
196回 有文化仓库的库门,进入不了。中
国
文化都记载在古书中,而古书都是
196回 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中
国
对日本的决策就是“以德报怨”的
197回 事,必作于细”,我们经常引用曾
国
藩的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197回 因为曾
国
藩深懂老子的道理,深懂道家。也
198回 历史上有“侠义道”之说,就是中
国
的“任侠使气”。喜欢讲义气管闲
198回 人年轻的时候想做大丈夫,救这个
国
家,劝他慢慢来,先救自己,有能
198回 今天一位在
国
外教学回来的人感慨地说:“我们
199回 持”,无论是个人事业,或者天下
国
家大事,要能求到长治久安,就很
199回 “其未兆易谋”,一件事情,
国
家大事与个人事业都如此,当一个
199回 是老子“为无为”之道。为什么中
国
历史上,每逢乱世出来平乱的大半
199回 怕的先兆。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
国
富兵强,生活富足,然而在我们看
199回 道困苦艰难,没有受过挫折,社会
国
家一旦发生问题,马上抵抗不住了
199回 所以讲中
国
哲学很难,诗与词中就有高深的哲
199回 体会不出来了。我经常说,欲懂中
国
哲学,必须要先懂诗词,先懂历史
199回 易谋”。小至个人创业,大至于治
国
平天下,就是我们中
国
文化中的四
201回 个道理。这一首诗是哲学,所以中
国
的哲学都在诗里,虽是写一棵松树
201回 ,要有这个魄力,这才真是懂得中
国
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别人的恭
201回 台起于累土”,所谓“九层”,中
国
文化古代就是抬高楼。九层并不代
202回 也讲过“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
国
有一个人种田,种下以后,天天去
203回 印度文化所讲的“无常”,就是中
国
文化的“变”,天地万物没有不变
203回 我经常说中
国
文化包括《易经》以及孔孟、老庄
203回 等的思想,中
国
与希腊、埃及、印度为四大古老民
203回 。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这四大古
国
文明都有这个共同点呢?那就要注
204回 实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学问时,中
国
有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
205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知此
205回 明民,将以愚之”,这一段研究中
国
政治哲学思想的人,素来认为老庄
205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他
205回 人知识太多了,如以提高知识来治
国
,那是“
国
之贼”,是错误的;不
205回 用智慧来治
国
,才是
国
家之福。照这一段文字解释,很明
205回 识教育没有完成,只是增强了一般
国
民的普遍知识。但是政治思想也是
205回 的痛苦还要大。其实,真正春秋战
国
的战乱有四百年之久,什么人都忍
205回 受不了。再看世界各
国
文化历史,各种思想的发展普及和
205回 我们中
国
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家学术著
205回 作发达的时候,都在春秋战
国
这个阶段。因为变乱痛苦的社会促
205回 思想的发达昌明。在文化史上,我
国
那个时代是光辉灿烂的时代,百家
205回 乱七八糟的思想都有,目的都是救
国
救民,乃至救天下,每一种思想都
205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社会、
国
家、天下之所以混乱,就是意见太
205回 “以智治
国
国
之贼”这句话,是讲领导人思想的
205回 欢迎了。所以老子才讲,“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
206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知此
206回 ,但这不是老子的意思。“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知此
206回 《孟子》的时候,我曾提到过,战
国
时的秦
国
,经过约一两百年的努力
206回 变法之后,用法制管理得非常好,
国
富兵强。后来因为政权的变动,商
206回 鞅垮台后,要逃出秦
国
,在关卡拿不出过关的文牒;关史
206回 说,我们秦
国
的法律是宰相商鞅所定的,没有过
207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
国
国
之贼;不以智治
国
国
之福。知此
207回 中
国
文化中,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
207回 中
国
的政治哲学,始终重视医道,用医
207回 的道理与政治艺术相提并论。《三
国
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在江东
207回 名言。一个青年立志,就要成为救
国
家救时代,挽回历史命运的领袖人
208回 再三提过,历史小说上也写过,中
国
的皇帝自称“寡人”、“孤家”,
208回 ”、“孤家”,就是谦虚,表示全
国
百姓你们诸位都好,我自己是倒霉
209回 都说我讲的“道”很大,包括了中
国
先民传统所讲的“道”,“似不肖
209回 子讲的“三宝”,后来佛教仿效中
国
文化,把佛、法、僧也称为三宝。
209回 人,不要念佛一一定往生西方。中
国
有句谚语:“见官莫在前,做客莫
209回 ,只晓得好勇去侵略统治别人。战
国
时代,那种战争的残忍暴戾,都是
210回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
国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他这句话
210回 指出慈悲的重要。我们晓得中
国
文化的所谓三家,在秦汉以前的三
210回 后的三家则为佛、道、儒。不管中
国
文化如何说,在老子作此书时,佛
210回 教尚未传来中
国
,佛教是在《老子》这本书问世后
210回 数百年才传入中
国
的。但远在老子时代,已先提出慈
210回 悲观念的重要。后来佛家传入中
国
,一面与老庄思想,一面与孔孟思
210回 打胜仗这句话,一定觉得奇怪。中
国
人有两句老话,“慈不将兵,义不
210回 这一种思想的崇高伟大与重要。中
国
的军事哲学思想,除了老子还有后
210回 面的孙子。孙子可说是中
国
的第一位军事思想家,世界各
国
的
210回 我们这个
国
家民族,上有老子、下有孙子,中
210回 《孙子兵法》中则提到“仁”。中
国
文化“慈”与“仁”有时是同义字
210回 中
国
历史上的战争,都推崇自己的子弟
210回 中
国
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天心仁爱——
211回 学的,“止戈为武”,拿武器保卫
国
家,所以要学武。文的方面,那个
211回 之士平常并没有粗暴的行为。我们
国
家在军事方面的训练,是教导一个
211回 很多刺客,第一个刺客是荆轲。燕
国
的太子丹到处找刺客,要去刺杀秦
212回 他加一句话,“古之极”,这是中
国
上古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至高无上
213回 一尺,退就是真正的进。在我们中
国
的战争史上有很好的例证,故意退
213回 建言有之”,所谓“建言”就是中
国
古代的格言。第二次文抄公是这里
213回 ,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
国
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
214回 的“依他起”,也是这个意思。中
国
文字中的所谓“敌体”,就是外在
214回 叫做“抗战”或“抗日战争”,中
国
就是抗兵。日本对我们无端侵略,
214回 年抗战,我们处在哀兵的地位,全
国
的人悲惨可怜,受尽欺压,人们心
214回 中充满了愤怒悲痛,宁死也不做亡
国
奴,这是哀兵。换句话说,像我们
214回 种讽刺。由此可以充分看到春秋战
国
时代的混乱,以及老子对时代状况
216回 是因明的方法。当时,佛学传入中
国
,翻译因明的时候,第一个提出“
217回 关系。事实上,这两句话代表了中
国
文化另一面的精神,这也就是他在
218回 名著,魏伯阳的《参同契》,在中
国
文化上被称为千古丹经鼻祖。书中
218回 的人倒是希望你看不起,这就是中
国
文化的另一面。
218回 我经常说,中
国
文化左右了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
218回 这些道家人物属于哪一类呢?是中
国
文化从上古都有的一种特殊人物,
218回 帝要请他出来做臣子他都不肯,各
国
的诸侯想与他做朋友也做不到。而
218回 ,在表面上,儒家与道家影响了中
国
文化,但隐士思想的影响更为严重
218回 搜罗资料,要写一篇隐士思想与中
国
历代政治关系的论文。我说,希望
220回 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里忧
国
忧民忧世间,这岂不是“病病”吗
220回 ,后世直至满清末年,都捧他为爱
国
诗人,成为他新的封号。但是陆放
220回 他是南宋时代的人,知识多了,对
国
家的爱心也就太大了,所以感慨自
220回 书,最好没有读书只是种田,天下
国
家万事不懂,也就少痛苦少烦恼了
221回 ”字,也不能看做专指老百姓或指
国
民。秦汉以前书中的“民”字,相
221回 人类”,如果当成“老百姓”、“
国
民”的观念看,会把古书读错的。
221回 又叫做小学,所以我常说要认得中
国
字。例如一个“张”字,不要以为
221回 个观念。这属于外文的方式,而中
国
文字不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很多观
223回 穿上的外衣“如来”、“佛”,中
国
人将他穿上的外衣叫“天地”。依
223回 个缘,这在佛学也叫“定业”,中
国
文化叫做“气运”。
224回 ,就是所谓的“无主宰”。我们中
国
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
国
224回 民道德须知,也是中
国
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
225回 如《华严经》所说帝网重重,在中
国
古文中就一个“繟”字。天道就像
225回 又不是自然,不是物理的自然。中
国
的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两句话
226回 并不怕死,以做生意的人来讲,中
国
老古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
226回 惧之”。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
国
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
226回 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
国
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
226回 这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道理,也是中
国
政治最高的哲学,只有仁慈、仁爱
227回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春秋战
国
几百年的战乱达到了极点,可是老
227回 子没有看到战
国
的时代,只看到春秋的初期;那时
227回 看正面,如果看到历史的反面,中
国
历史上全部人吃人的时代可以写一
227回 贫穷,百姓的饥饿。因为春秋时各
国
诸侯只有富
国
强兵的思想,毫不顾
227回 是一副清凉剂。其实,何止春秋战
国
如此,全世界每个
国
家每个民族,
227回 所以,我经常说,中
国
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
227回 便悲愤自杀,因为不忍心看到自己
国
家走上灭亡之路。这就是当年日本
228回 了道理所在。孔、孟、老、庄等中
国
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一样,原则都
229回 弓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我们中
国
人说,一个坏人还没有受到恶报,
229回 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中
国
人则说,“天将降大祸于斯人,必
229回 。我们读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开
国
,最后就如何结束,对照起来是一
229回 天之道”。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
国
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
230回 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
国
之垢,是谓社稷主;受
国
不祥,是
230回 “是以圣人云:受
国
之垢,是谓社稷主;受
国
不祥,是
230回 才能做一个领导人。如果领导一个
国
家,能够做到“受
国
不祥”,挑起
230回 全
国
的痛苦,把福气给别人,“是为天
232回 小
国
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232回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232回
小
国
寡民就是地方自治
232回 治哲学论文的人,常提到老子“小
国
寡民”之治,认为老子反对大
国
之
232回 治。可是我们中
国
是大
国
,如果要实行道家的政治观念,是
232回 否要把大
国
划分成小
国
呢?关于这一点,大家忽略了一件
232回 事,就是春秋战
国
时所谓的
国
家,不是现在
国
的观念;那时的“
232回
国
”,是个地方政治单位的名词,直
232回 到三
国
时代都是如此。到了唐太宗时代封
232回 导人时,对他儿子还引用“诸侯治
国
”的制度,派他儿子到一地区去管
232回 理。所以,“小
国
寡民”这个“
国
”,是“地区”的意思。不要看到
232回 一个“
国
”字,就拿现在
国
家观念来读《老子》,那就不对了
232回 我们了解这些以后,就知道“小
国
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
232回 要一个
国
家天下太平,必须
国
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
232回
国
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
232回 主,达到天下太平。这样解释“小
国
寡民”,才可能是老子的原意。
232回 目前世界上只有瑞士这个
国
家,勉强可以称得上“小
国
寡民”
232回 ,另外还有一个
国
家,全
国
只有三个警察,实际上那不是
国
家
232回 ,那是他自己号称为
国
家而已。
232回 安定,人与人之间道德相处。“邻
国
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
232回 “天下最危险的,恐怕就是你们的
国
家。”但是他们听了,以为这个人
232回 落后的地区和物质文明发达富庶的
国
家,都是同样符合老子这几句话的
最近查询记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国”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而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文”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令”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屈”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盛”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王”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温”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传”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二”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敢”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问”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大”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圣”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殿”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贫”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楼”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良”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道”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洪”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笑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雅”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这般”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白衣”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祥”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虽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亲自”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祥”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