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名著
中国文学
外国名著
影视作品
水浒传
道德经
易经
礼记
老子他说
学习字词典
我的日志
字号++
字号--
老子他说(上下)
关键词
排除词组
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老子他说(上下)
查询
8回 《应帝王篇》上说:“帝王之功,
圣
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的人,对
13回 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
圣
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
17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18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18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19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19回 是以古
圣
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
20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20回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看看这位先
圣
——老子的哲学大道理,如何被历
20回 中生有,“难易相成”白手创业的
圣
帝明王行道的大榜样。
21回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21回 ,为而无为。所以他便说:“是以
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21回 不能离开它而另谋生存。所以上古
圣
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
22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3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3回 法治领导社会,并不一定需要标榜
圣
贤道德的政治。他说:“相爱者则
23回 法家思想的一个关键,不特别标榜
圣
贤政治。他们认为人毕竟都是平常
24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4回 而且提出贤士的重要性。如说:“
圣
王在位,百里有一士,犹无有也。
24回 榜什么道理等等名号。上古时代,
圣
王在位,纵然百里之内,有一个道
24回 学说,或者老庄言论,各家所指的
圣
贤,要到达何种标准?那很难确定
25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6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6回 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
圣
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
26回 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
圣
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27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8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9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9回 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
圣
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
30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0回 愁而已。同样地,他另有一首枉读
圣
贤书,不能发挥忠诚爱国抱负,而
30回 :“盗跖倘名丘,孔子如名跖,跖
圣
丘愚直到今,美恶无真实。简册写
31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2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2回 子》这章后半段所引起的:“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3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4回 是以
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34回 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
圣
明仁孝皇帝”。从此以后,北宋的
36回 族亲王们加以研读,奉为领导学的
圣
经宝典。
43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
43回
圣
人与刍狗
43回 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
43回 当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坛上那么神
圣
不可侵犯了。“仁”字,在《老子
43回 ,奔走呼吁,号召仁义,揭示上古
圣
君贤相,要人如何体认天心仁爱,
43回 了这个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
圣
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
43回 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如果
圣
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
43回 大公。再进一层来讲,一个有道的
圣
人,生当天下大乱的时代,他真要
43回 同是杀心,亦义所不忍为。那么,
圣
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杀以救天下
43回 老子对于当时现世的人们,自称为
圣
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者,认为
43回 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
43回 王位之后,天下臣庶皆称誉之为“
圣
明天子”,或直接誉为“当今
圣
人
43回 ”,不知“
圣
”从何来?“明”从何起?恐怕老
44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
44回 重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后面
44回 的“
圣
人不死,大盗不止”、“绝
圣
弃智,民利百倍”等的一贯涵义,
44回 的话,便可了解老子当时所以菲薄
圣
人讥刺仁义,都是为了世间多假借
44回
圣
人的虚名,以及伪装仁义的招牌。
44回 (事先推测估计他的财富储蓄),
圣
也。入先(在行动的时候,必身先
44回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
圣
人之道不立;跖不得
圣
人之道不行
44回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
圣
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45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
45回 老子为了说明天理的公平,与真正
圣
人的无主而任负化育,便直接指出
48回 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
圣
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8回 物而不得已不生。只是套上“是以
圣
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8回 因此,而引出下文,得道的
圣
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
49回 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
圣
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
49回 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
圣
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
49回 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
圣
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
53回
圣
代唐虞如在上,隐沦巢许亦相容。
55回 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
圣
,
圣
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
55回 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
圣
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
56回 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
圣
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
56回 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56回 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
圣
。如果照我们上古历史类似神话的
56回 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
圣
帝明王,都能在现生中修养到达这
56回 但在实际上,同时就是超越世俗的
圣
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
56回 由于道家
圣
人代表的老子,与儒家
圣
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随处推崇以三
56回 代以上的
圣
帝明王的作标样,用来阐扬上古传
56回 的结论,最为恰当。尧、舜都是内
圣
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
57回 有上章“同功而异位”内
圣
外用的说法,便有本章申述道在有
58回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
圣
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8回 营养片,发狂又有镇定剂。老子虽
圣
莫惊叹,一切无妨难得的。
59回 ”而甘于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
圣
哲如老子等辈。其次,在人际关系
62回 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
圣
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
62回
圣
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
69回 上不仁不义的故事层出不穷,所以
圣
贤们才用心良苦,提供这服“仁义
70回
《老子他说》19章 绝
圣
弃智(01)
70回 绝
圣
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70回 对春秋时代社会的批评,是要“绝
圣
弃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的历
70回 的现象也连篇累牍。那个时候,对
圣
人的标榜特别的多,几乎每一个会
70回 讲会说的都是
圣
人,聪明才智之士,比比皆是。从
70回 所以,老子反对标榜
圣
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春秋、战
70回 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绝
圣
弃智,民利百倍。”人们如果不卖
70回 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
圣
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70回 道路上去,他痛心之余,就有“绝
圣
弃智,民利百倍”的主张。仁义的
71回
《老子他说》19章 绝
圣
弃智(02)
71回 绝
圣
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71回 思想、理论。他说,为什么要抛弃
圣
智、仁义、巧利这三项东西呢?这
71回 那么,把这些绝
圣
弃智的观念,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
71回 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
圣
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见素”
71回 不可能,假使做到了,那就超凡入
圣
了。只有佛家修行,先要无欲,因
71回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
圣
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
72回 了道的大阿罗汉,为“无学位”的
圣
人,意思是已经到了家,不需再有
72回 古人有言:“东方有
圣
人,西方有
圣
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
79回 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
圣
,
圣
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如果大
80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1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2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2回 ,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
圣
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
82回 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
圣
主,要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
82回 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
圣
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
82回 半天,然后回头问老板,从前那些
圣
明皇帝要杀人,先向哪一个部位下
83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3回 迫害,怕自己会被陷害,所以也非
圣
人之道。
圣
人之道,是不考虑自己
83回 ”。一个普通的人,要想变成一个
圣
人,或者是要开创一番事业,处处
84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5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85回 “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说:自古
85回 以来,有道的人——
圣
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确然
85回 是要有个确定的目标才对。所以“
圣
人抱一而为天下式”是为至要。
86回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90回 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
圣
,天下幸甚。”
90回 慕容垂,独对苻坚说:“陛下断自
圣
心足矣!晋武(晋武帝司马炎)平
90回 的经验,便可了解古人所推崇的古
圣
先贤的名言学理是多么的重要,多
93回 申列子的话来说,便是:“东方有
圣
人出焉,西方有
圣
人出焉,此心同
93回 ?(一笑)。其实这正是“东方有
圣
人出焉,西方有
圣
人出焉,此心同
97回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97回 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
97回 ,静为躁君”,才能作为下一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基准。
97回 载重量行李的统称。那么,为什么
圣
人要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呢?在这里
97回 ,只好对他说,这是学了老子的“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我非
圣
人
97回 是不是这样呢?谁又知道。如果做
圣
人真的要终日行不离辎重,那好辛
97回 苦,不如不作
圣
人的好。而且,整天都不离负担重
97回 物的劳工朋友们,他们早已成
圣
成贤了!难道,老子自己西出函谷
98回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98回 要有负重载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学
圣
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
98回 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尤
98回 “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
圣
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
99回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100回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100回 ,所以夹辅王室,左右厥世,此三
圣
(周文王、武王、周公)制法之意
100回 了老子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圣
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100回 其实,这是人性的根本问题,除非
圣
贤,谁能遣此,最为可哀。
101回 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
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101回 之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内
圣
外王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
102回 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
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102回 又很难做到,能够做到的话,就是
圣
人的境界了。
102回 一切物理世界,才能做一个真正的
圣
人。
102回 “是以
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
102回
圣
人之道,永远是救世救人的心愿,
102回 真正的大
圣
人,不抛弃任何一个人,对善人要
102回 要度,对坏人也要救要度,这就是
圣
人之道。假如说,信我的人得救,
102回 不信我的人下地狱,那就不是
圣
人之道。
圣
人之道是信我的人得救
102回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圣
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
102回 这样的行为,是谓
圣
人之道,老子为它取个名“是谓袭
103回 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
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04回 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
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05回 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
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05回 ,老子的结论是:“朴散则为器,
圣
人用之,则为官长”。“朴”是一
105回 “
圣
人用之,则为官长”,
圣
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一种
106回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
圣
人去甚、去奢、去泰。
106回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
圣
人去甚、去奢、去泰。”这是老子
107回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
圣
人去甚、去奢、去泰。
107回
圣
人的作为
107回 这一章的内容是三宝的前奏。所以
圣
人之道,第一“去甚”,“甚”就
113回 有京观,以惩霪慝。”古时候明王
圣
主,也用兵打仗,那只是教化那些
113回 ,还有许多历史的事迹和历代明王
圣
主的嘉言懿行,无法在这里一一列
115回 才能谈制胜。当然,刘备还算不得
圣
人的自知之明,
圣
人的自知之明,
115回 能成佛。可是,要战胜自己,只有
圣
人才能做得到啊!我常常跟大家说
115回 的头上,而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圣
人是不想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在任
115回 人的烦恼和痛苦都担起来,这就是
圣
人与英雄的分别。
140回 子和释迦牟尼佛,以及几千年来的
圣
人,还有黄帝等几个上古的
圣
人,
141回 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
圣
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141回 的智慧当然就越来越低了。因此,
圣
人之道是做内省工夫的,“是以
圣
143回
圣
人以道德行为得天下
143回 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
圣
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说到孔子,
143回 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
圣
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
143回 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
圣
人之道。
143回 所谓学道,学
圣
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
143回 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种而已。而修
圣
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的成就
144回
《老子他说》49章
圣
人常无心
144回
圣
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
144回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
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
144回
圣
人的菩萨心肠
144回 章,都是第二十章的扩充引申。“
圣
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
144回 所发生的“用”,他说真正有道的
圣
人,是用无常心治天下的。所谓“
144回 没有我见,没有主见。那么有道的
圣
人,以什么为心呢?“以百姓心为
144回 百姓心为心”,才够得上是真正的
圣
人。
144回 意见与善人的意见相反而已。一个
圣
人,爱一切的善人,也爱一切的坏
144回 救,不信我者更要救。中国人所讲
圣
人之心,不是说信我者得救,不信
144回 我者就滚开;中国的
圣
人没有说不救坏人这个事,这是“
144回 所以,“
圣
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
144回 “混账”之“混”,真的混账就是
圣
人,真的
圣
人才能做一个大混账。
144回 能浑厚,非常厚道的包容。真正的
圣
人,他的道德修养就到这个境界,
144回 结论一句“
圣
人皆孩之”,从
圣
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
144回 都是小孩,
圣
人永远爱护着他们,永远教化他们
144回 ,不会与他们对立。换句话说,
圣
人看天下任何一个人,甚至上帝,
144回 成小孩,得道不得道都一样。所谓
圣
人之心以天地为心,拿人道来讲,
144回
圣
人之道是以父母为心。等于他就是
155回 ,摇撼不动。所以只有他可以称做
圣
人,只有他可以与天地并存,就像
167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68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69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0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1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2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3回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3回 “故
圣
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173回 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引用古
圣
人所说的话,他所说的古
圣
人是谁
173回 这个“我”是谁?就是老子说的“
圣
人”,那又是一个怎样的“
圣
人”
174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75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76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77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78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79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80回 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180回 且迷信太坚固,太长久了。所以“
圣
人方而不割,廉而不见刿”,一个
186回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圣
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
187回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圣
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
187回 “非其神不伤人,
圣
人亦不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191回 大老与皇帝平起平坐,谈的是“内
圣
外王”之道,只讲原理,作为皇帝
191回 家的《大学》、《中庸》是属于内
圣
之学,这些学问由三公告诉皇帝,
192回 如“道”的重要。佛经上说,转轮
圣
王有天生最好的良马,也就是前面
192回 样好的交通工具。佛经上记载转轮
圣
王的马比飞机还要快,但另外也有
194回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194回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5回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195回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6回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196回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6回 是“报怨以德”。用西方基督教《
圣
经》上的话来说,你打我右边的脸
197回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197回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7回 “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
197回 真正的
圣
人,不吹大牛,不说大话,不狂妄
197回 大
圣
人因为他不自以为是,不傲慢,不
197回 自骄,故能成为真正的伟大。所以
圣
人之所以成为
圣
人,就是因为谨慎
198回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198回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8回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是老
198回 “是以
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
人之
198回 所以成为
圣
人,因为重视天下事;他不但不轻
198回 因此,才不会有困难,才能成其为
圣
人!
199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199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0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200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1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201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2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202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2回 之”,抓得太紧也是错的,“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
202回 做事的一个大原则。他说我们上古
圣
人有道之士,懂得了这个原则,“
202回 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所以
圣
人是处“无为”之道。什么是无为
202回 们走上错误之途,那是可叹的事。
圣
人因为懂得无为之理,不积极求有
202回 宇宙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所以
圣
人不固执成见,而是随时应变、通
202回 配合变去变,这就是“为无为”。
圣
人因为能“无执”,能应变、通变
203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203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3回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圣
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为
圣
203回 是“现象”,叫做“无常”。一般
圣
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永远是成
204回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204回 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204回
圣
人的欲望是什么
204回 “是以
圣
人欲不欲”,真正的大欲望是什么
204回 无所求,那是个大欲望,那是欲为
圣
人、超人。超人对于物理世间的一
204回 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所以“
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货
204回 死不带去,实在没有道理。所以,
圣
人“不贵难得之货”,不被物质的
205回 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08回 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
圣
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208回 上古的这些
圣
人、政治领导的做法与道德,就能
208回 推而不厌”,因此,古代历史上的
圣
君明王,天下归心,那是自然而来
208回 不要动,便可以到手了。实际上,
圣
人的不争,是对于利益不争,利益
208回 是不争好处,并不是不做事。由于
圣
人之道是处不争之位,“故天下莫
215回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
圣
人披褐而怀玉。
216回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
圣
人披褐而怀玉。
217回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
圣
人披褐而怀玉。
217回 就是他在本章的一个结论,“是以
圣
人被褐怀玉”。他说真正得道的大
217回
圣
人,外面穿的衣服破烂,内在是无
218回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
圣
人披褐而怀玉。
218回 ,修炼长生不死,以能成为超凡入
圣
的神仙。这是修道人必读的一本书
219回 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20回 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20回 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
圣
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讨厌生这个
220回 ,所以他不求知,因而没有病。“
圣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20回
圣
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
221回 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
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
221回 “是以
圣
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
221回 人永远不了解自己。所以说,只有
圣
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没有主观的
221回 成见,达到无我的境界。
圣
人也能够做到自爱、自重;能够尊
221回 够尊重别人,也才能够爱人。但是
圣
人“不自贵”,自己不认为高贵,
221回 ,就是能舍弃了自贵自见,那才是
圣
人之道。
222回 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
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223回 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
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223回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
人犹难之。”但是老子讲出一个道
223回 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
圣
人犹难之”,纵然大彻大悟得道的
223回 属于智慧能完全把握的,所以说“
圣
人犹难之”。
224回 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
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225回 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
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229回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
圣
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229回 “是以
圣
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230回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
圣
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
230回 “是以
圣
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
230回 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
圣
人说,做一个领导人,乃至于个人
231回 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
圣
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
231回 。假使有人满于现实,这个人不是
圣
人就是妖怪;当然
圣
人做得到,妖
231回 怪还做不到。所以除了
圣
人以外,人没有安于现实的,因为
231回 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
圣
人、佛的境界了。
231回 变成大怨了。“安可以为善,是以
圣
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
231回 ,
圣
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
231回 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
圣
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
231回 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
圣
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十
231回 不虞之誉”,是意想不到的恭维。
圣
人之道是把握原则,而不苛责于人
231回 ,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了解了
圣
人之道是领导阶层的大政治家,只
233回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
233回 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
人之道,为而不争。
233回 多越不能入道。所以,他说真正的
圣
人不自私,不占有,就是“
圣
人不
233回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
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
最近查询记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圣”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传”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大”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道”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令”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国”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楼”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盛”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文”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王”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问”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洪”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虽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二三”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二”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敢”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及”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殿”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良”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温”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屈”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祥”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而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雅”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