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上下)

  • 7回 皇帝谨问南越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
  • 7回 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 7回 乃者闻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
  • 7回 长沙两将军。朕以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在真定者
  • 7回 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家。前日闻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
  • 7回 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
  • 7回 沙土地。朕不能擅变焉。吏曰:得之土,不足以为大;得之财,不
  • 7回 足以为富;服领以南,自治之。虽然,之号为帝。两帝
  • 7回 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 7回 故使贾,谕告朕意,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
  • 7回 ,中褚三十衣,遗,愿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 7回 s="jw_title">南越赵佗上汉文帝书
  • 7回 也。高皇帝幸赐臣伦玺,以为南越,孝惠皇帝义不忍绝,所赐老夫者
  • 7回 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谗臣,故发兵以代其边。
  • 7回 汉文帝给南越赵佗的这封信,用文学的眼光,从
  • 7回 研究它的文字:从“皇帝谨问南越甚苦心劳意,……不得不立,今即
  • 7回 ”这一句,就是带刺的,他向南越问候说:“你用心良苦,太辛苦了
  • 7回 再看他第二和第三段,从“乃者闻遗将军隆虑侯书……朕不忍为也”
  • 7回 字字谦和,可字字锋利如刃。南越赵佗读了,自然心里有他的盘算:
  • 7回 送了这许多珍贵的东西,恢复我的位,这样我就放心了,相信死了以
  • 7回 上,赵佗行文到中央时,绝对不称,只称老夫是“蛮子的头目”,在
  • 8回 最好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篇》。
  • 8回 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的最大亦最佳的权谋。庄子在《应
  • 8回 帝篇》上说:“帝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
  • 8回 的人,对于帝领导术,帝谋略学,那在他不过是一件轻而易
  • 8回 ,一个学道的人,如果只是求为帝师,志在懂得帝谋略,那是下等
  • 8回 他又在《让篇》中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
  • 9回 必须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篇》。且举历史上一个人物的行径
  • 9回 著名而收效的,雍正以后的清朝帝,均未放弃这一手法。慈禧太后以
  • 9回 羊说”的典故,就出在庄子的《让篇》。屠羊说,本来是楚昭时,
  • 9回 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昭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便跟着昭
  • 9回 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的许多问题,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
  • 9回 决,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昭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
  • 9回 屠羊说答复道:楚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
  • 9回 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
  • 9回 固有的爵禄,还要什么赏赐呢?昭再下命令,一定要他接受,于是屠
  • 9回 带刺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你当国失败了,才弄得逃亡。现在你把国
  • 9回 ,也是你的努力和福气。所以楚昭从大臣那里听到他这样的话,知道
  • 9回 过重赏的人,才可以面对面见到国。现在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没
  • 9回 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国一路逃的,现在国要召见我,是
  • 9回 楚昭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
  • 9回 当然事实上,楚昭能复国,许多主意并非都是由这位
  • 10回

    阳明与曾国藩

  • 10回 国荃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
  • 10回 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
  • 10回 在近代史上,明朝平宸濠之乱的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
  • 16回 替代品,是通用字。因为在家族帝专制时代的历史上,作兴对皇上名
  • 18回 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现在引用
  • 18回 脾气说:“倪瓒(云林名)不能为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
  • 18回 ,也不致超过孟子。而孟子对齐宣说,好色、好货也都无妨,只要扩
  • 19回 生”等道理,却老老实实反用为帝术的万灵丹,因此千古以来,便使
  • 20回 道理,如何被历世的大国手——帝们用到大政治、大谋略上去。三代
  • 20回 业的大国手——建立统一世系的帝,没有哪个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黄
  • 20回 ,“难易相成”白手创业的圣帝明行道的大榜样。
  • 20回 跟着而来的,汤以一旅之师,文以百里之地,以积德行仁为大谋略
  • 20回 泗,多尔衮的乘机入关,康熙的帝术,都是深明黄老,用作韬略的大
  • 20回 在这些历来大国手的创业名当中,最坦率而肯说出老实话的,
  • 21回 老子,他所说的,完全相同于周文、周公(姬旦)、孔子等祖述传统
  • 22回 上对下的一种称谓,而变成古代帝统治者的口气了。
  • 22回 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称霸的资本。所以那个时候的“士
  • 23回 所以《易》曰:“臣蹇蹇,匪躬之故”,“夙夜匪懈
  • 23回 ,以事一人”。夫为臣,而至以匪躬自励,事一人,而
  • 24回 他比老子还要老了,应该属于周文时代,与姜太公——吕尚齐名并驾
  • 24回 的人物,也是周文的军师或政略咨议的角色。但他却
  • 24回 且提出贤士的重要性。如说:“圣在位,百里有一士,犹无有也。
  • 24回 什么道理等等名号。上古时代,圣在位,纵然百里之内,有一个道德
  • 24回 奸犯科的警察了。但他又说,后来道衰落,社会变乱,千里之外如有
  • 24回 昔文见鬻子年九十。文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
  • 24回 其实,文说的“老矣”,是一句故意说的笑
  • 24回 而且也有些为自己感慨的味道。文用姜太公时,吕尚的年龄,已过了
  • 24回 八十岁。他与武的年龄不相上下。当然,九十岁以
  • 24回 知之。可是鬻子的答案,也正合文的心意,彼此知心,一拍即合,一
  • 24回 自认为是贤才,因此而求鬻卖于帝。如果人主不“尚贤”,韩非又向
  • 26回 所说的经典中,有的地方,也是“贼”并称,揭穿人类贪嗔不已的变
  • 26回 得干脆明白,所以使干古以下的帝们,不敢面对,不能卒读,也不可
  • 26回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作帝”的含容浑厚。
  • 27回 否认。而且由秦汉以后,历代的帝政权,几乎都奉为圭臬,一直信守
  • 27回 强权胜于公理的诸侯,个个想要称称帝,达到独霸天下的目的,只顾
  • 27回 ,如此高尚而节俭,希望后世的帝者效法。如用现代语体来表达这段
  • 27回 无论是达官显要,乃至贵为帝,没有周围的排场,没有军警保护
  • 27回 些假冒为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帝们,却错学了汉文帝。例如以欺诈
  • 29回 子的学说,历来都被聪明黠慧的帝们,用作统治的工具。
  • 30回 些当年幼少时期的读物,便有:“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
  • 32回 解,乃至被有些领导一个时代的帝们,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它的作用,
  • 33回 就难怪他在政治上反对派的死对头钦若,事后趁机在宋真宗面前用了
  • 33回 冒险,颇有复杂的矛盾心理,所以钦若趁机便说,寇准在澶渊之役,
  • 34回 ”,就要另想办法。结果,他接受钦若的建议,利用宗教来迷醉朝野
  • 34回 顾忌,就怕宰辅大臣——同平章事旦不同意。开始是试探,结果没有
  • 34回 办法沟通。于是一方面由钦若来婉转疏通意见,一方面真宗
  • 34回 派宫监夜里送重礼到旦的相府上去,并不说明来意是为
  • 34回 的杰作。因此弄得公正持重的名臣旦有口难言,只好随声附和。如果
  • 34回 就无法作为这个豪赌的赌注。后来旦在临终时,虽然宋真宗亲自到病
  • 34回 由宫中送来薯蓣(山药)粥。但是旦耿耿于怀的事,却无法因此释然
  • 35回 对人处事去领略的,则属于历来帝或名臣将相们的行事。
  • 36回 子思想的影响,建立一代事功的帝,严格说来,只有汉文帝和清初的
  • 36回 颁发《老子道德经》,嘱咐满族亲们加以研读,奉为领导学的圣经宝
  • 36回 后,郭子仪从帝子出任元帅的广平李豫,统率番汉兵将十五万,收复
  • 36回 ,处处加以阻挠,动辄掣肘,致使师虽众而无统率。在战场上,各个
  • 36回 诸道兵马都统,后来又赐爵为汾阳。可是这时候的唐肃宗已经病得快
  • 36回 郭子仪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广平李豫继位,后来称号为唐代宗。又
  • 38回 浔阳,却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李磷相识,拉他参加幕府。永
  • 38回 义上是起兵勤,实际上也想趁机上台当皇帝,因
  • 40回 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
  • 40回 荤,便亲自烧梨二颗请他,三争取,也不肯赐予。外出的时候,
  • 40回 办法,就特别赐金紫,拜他为广平(皇太子李豫)的行军司马。并且
  • 41回 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
  • 41回 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帝子建宁李谈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
  • 41回 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从元帅广平等收复两京的一幕出现。
  • 42回 泌当年特别加以保存的皇太子广平李豫,后来称号为唐代宗。代宗登
  • 42回 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李谈)德宗说:“建宁叔实冤,肃
  • 42回 历来的帝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
  • 42回 事最复杂的场所。尤其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间权势
  • 43回 说归说,无奈周、秦以后的英雄帝们,便真的以百姓为“刍狗”,达
  • 43回 成一己的私欲。一旦身居位之后,天下臣庶皆称誉之为“圣
  • 44回 《天运》篇中又提到:“仁义,先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
  • 49回 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太的居邠,到周文的以百里兴;老
  • 50回 实性。现在只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
  • 50回 在我们的历史经验上,有关历代帝创业与灭亡的兴衰成败史,悉心详
  • 50回 昔者三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
  • 50回 三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
  • 50回 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代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
  • 50回 历代创业继统的皇帝霸,如果不深明老子所说传统道
  • 51回 兴英主开始。他就是自称为“太阳”的路易十四,穷兵黩武之外,又
  • 51回 烛费用,也在五万法郎以上。至于宫中所用的宫女、宫人,那更是多
  • 51回 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国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的
  • 51回 年薪是二十万法郎。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之多,每个人
  • 51回 派,真是有如天人一般。总计每年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国库总收入
  • 51回 军,每年也要花费三百万元以上。后安唐妮,那更是豪阔无度。她光
  • 51回 那些官廷贵族的年金,还不包括在室经费以内。当时的凡尔赛宫,位
  • 51回 命的提早来临,徒使自己与安唐妮后都上了断头台,留为后人啼嘘凭
  • 51回 予无限的同情。有人将路易十六的后安唐妮的促成败亡之局,匹比清
  • 51回 的通病。尤其是以往历史上的帝后孙,生育在深宫之中,长养于太监
  • 51回 万分,随口就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敬则说:“今天就要杀我吗?”
  • 51回 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家!”
  • 51回 在明思宗(崇祯)的时代,当李闯率兵入宫的时候,思宗用剑砍杀他
  • 51回 家哲学的历代隐士、高士们,薄帝而不为,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
  • 52回 孟子,以及其他诸子之学,动称先,也都极力推崇尧舜的作为。尧舜
  • 53回 的姿态出山,辅助朱元璋而成功帝事业,但结果仍然难逃被毒而亡。
  • 53回 梁武帝决心北伐,魏遣中山元英为征南将军,率兵南来御敌。
  • 53回 ,反而用一个无大才略的宗室临川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
  • 53回 为所用,自称:“吾尝不希释梵天生处,岂窥人位耶!但于空
  • 53回 所,与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
  • 53回 牵犊饮流嫌污口,让洗耳怪来闻。
  • 53回 狮子爪牙随踞地,象鼻孔任撩天。
  • 54回 老子》的版本,一般习惯,都沿用弼注的编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
  • 54回 如果照惯用的注版本来讲,也很有次序,寓意深
  • 56回 ,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
  • 56回 慎到曰:不聪不明,不能为。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 56回 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主管军事
  • 56回 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 56回 是一项一条的格言而已。如果按照弼注的流行本的编排来读,有时好
  • 56回 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都能在现生中修养到达这种境界
  • 56回 人,随处推崇以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的作标样,用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
  • 56回 论,最为恰当。尧、舜都是内圣外、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
  • 59回 生”的故作解脱语!无盐是指齐宣的丑妃无盐君,历来都把她用作丑
  • 60回 故事,见于《庄子·杂篇》的《让篇》。
  • 60回 何患”的基本哲学。再进而说明外于天下的侯将相们,所谓以“一
  • 61回 依据习用已久弼编排的《老子》八十一章的次序
  • 61回 学的角度看来,它与后世所谓的帝术与领导学,又有深密的哲学性关
  • 61回 系。因为从传统的政治哲学来讲,者设官治世的所谓“官”的定义,
  • 61回 之官。自古及今,无论为专制的帝制度,或自由的民主制度,始终不
  • 65回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
  • 66回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
  • 66回 即然能“容乃公”,当然“公乃”。者,旺也,望也,助也。一
  • 66回 “公乃”,此“”并不一定作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
  • 66回 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公乃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
  • 70回

    ”“贼”并列的烂账

  • 70回 比一个高明。例如范蠡,他帮助越勾践复国,实行他老师计然子所教
  • 75回 退回。“冰肌为骨玉为腮,多谢君送到来。处士不生巫峡梦,空劳云
  • 75回 代的乱世中,几十年间,这一个称,那一个称帝,都是乱七八糟,一
  • 82回 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
  • 82回 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
  • 82回 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等这些明圣主,要肢解杀人时,
  • 82回 ,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
  • 83回 的宝石——玉,就是蔺相如见秦昭“完壁归赵”的那块玉。原是楚国
  • 84回 主,并非后来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的霸。后世所谓的“霸”,
  • 84回 己去耕地好。也就是说,最好是把室的私有财产——土地,平均地权
  • 84回 掉了,其实老百姓富有了,也就是室国家的富有。“是以上得地而民
  • 86回 更加明白事理。有人说,老庄是帝学,是伟大的领导术,也许重点就
  • 90回 者的道德指标,同时,也是所谓帝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
  • 90回 ,史称五胡十六国乱华的时代,秦苻坚的故事。
  • 90回 苻坚就其君——姚生,自立为,正当东晋穆帝——司马触升平元
  • 90回 野的名士、平时扪虱而谈天下事的猛为政,不过十三四年之间,北灭
  • 90回 不可一世的气势。在过不了几年,猛得病将死(猛当政也只十六七
  • 90回 祷,并且还亲自到病榻访问后事。猛对他说:
  • 90回 》坤卦无成有终的意思)。古先哲,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
  • 90回 猛一死,苻坚三次亲临哭丧。而且
  • 90回 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我景略(猛字)之速也。”过不了七八年,
  • 90回 苻坚一反常态,不顾猛的遗嘱,便欲将百万之众,南下
  • 90回 时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一个人,如猛一样,教他先求修明内政,建立
  • 90回 散会以后,苻坚特别留下亲的阳平公——苻融商量,苻融说:
  • 90回 ,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尝比之诸葛武
  • 90回 而已。”谁知不到一个月之后,秦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
  • 91回 物依稀,人事全非,那些历代的帝又到哪里去了!所以到此登临览胜
  • 92回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3回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3回

    万道不离道与人道

  • 93回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这一段谈“天”说“地”
  • 93回 ,却又忽然钻出一个“”来,是代表人。依中国传统文化,始终
  • 93回 那么,“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3回 了其中之一。四大中人的代表是“”,中国上古文化解释“”者,
  • 93回 相日”,在古代文字中,也有称“相日”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八字
  • 94回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5回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6回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
  • 97回 章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和四法——人法地,地法天
  • 99回 为清楚。《庄子·外篇》中的《让篇》提到:
  • 99回 的璧玉,也就是赵相蔺相如夺秦惠卞和之壁的故事。第五句是秦失其
  • 100回 此,又被黠慧者用作专制时代的帝权术,或为大臣者的自处箴言,当
  • 100回 果根据历史的经验,从每一朝代帝制度的政策来看,对于“重为轻根
  • 100回 其沿,衰则五霸扶其弱,所以夹辅室,左右厥世,此三圣(周文
  • 100回 武、周公)制法之意。
  • 100回 集权的路线,自以为可以建万代帝世系的基业。谁又知道过不了十多
  • 100回 乱,封疆无得力的防守,就易姓为,成了刘邦的汉室天下。
  • 100回 周代封建的办法,分封同姓子弟为(非同姓者当然都不能为),认
  • 100回 ,又有景帝刘启时代同室操戈的七造反。因此,不敢再信外藩,变成
  • 100回 太监们把持朝政,终有前汉的外戚莽篡位,后汉的曹操逼宫等故事发
  • 100回 从此以后,中国帝政治体制,造成变乱的弊病,不外
  • 100回 而且更缺乏这种学养。所以宋代越钱镠的孙子钱俶,有一首借题发挥
  • 100回 ”的情怀。所以后来提出封假三齐的要求,也是基于这种受恩的深情
  • 100回 怒为假惺惺,马上真地封他为三齐的时候,早已埋下后来的结局。隆
  • 100回 鼻。长颈鸟喙,是范蠡对文种讲越勾践长相的特征,头颈特别长,嘴
  • 100回 又如燕昭重用乐毅,报复齐国的宿仇,五年
  • 100回 ,连下七十余城。但田单却看准燕对乐毅存有猜忌的隐忧,同时也看
  • 100回 准乐毅心里早已存有防止燕的猜忌,似有意似无意地留下“即
  • 100回 毅善学老子,因此,他报燕(惠)书,有谓:“夫免身立功以明先
  • 100回 观乐生遗燕惠书,其殆庶几乎知几合适,以礼终
  • 100回 始者与!又其喻昭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
  • 100回 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苟君臣同符,则大业定矣。于斯
  • 100回 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之义,此兵不兴于利矣。围城而害
  • 100回 载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业隆矣。虽淹留于二邑,乃效速于
  • 100回 节,废兼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拨,霸
  • 101回 并非没有此等人物;也许有些为帝的,或者为国家良臣大将的,甚至
  • 101回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内圣外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最好
  • 101回 是比较轻松幽默的一个。因俗家姓,平常他常自称老师,不喜欢什
  • 106回 全世界人类思想。上古公天下的帝,并不像后世帝是有目的来做皇
  • 106回 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思想,与上古的明思想,道精
  • 108回 有道之士,多半不愿自己出来当君。中国历史始终有一个不成文的秘
  • 108回 乱的时候,国家危险到了极点,勤御寇,挽回历史命运的,都是道家
  • 108回 勿骄”,一个当大统帅的人,当帝、领袖的人,应以仁慈的心、善良
  • 109回 不下注解,不愿意下注解,因为帝的时 代,多半是“以兵强天下
  • 109回 说:“我法和是修道的人,帝释天亦不愿为,何况是人间的虚浮富贵
  • 112回

    楚庄和周武的道家思想

  • 112回 神的,在《左传》里有一篇《楚庄不为京观》这篇文章是说明楚庄
  • 112回 地“邲”这个地方。这时有一个楚高级干部名叫潘党的,对楚说:
  • 112回 楚庄在春秋战国的时代,算是一个了不
  • 112回 “武克商”,武革命,推翻了暴虐无道的商纣
  • 112回 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保之。”从今以后,我们不再用战
  • 112回 武当时又做了一篇《武》的文章,这
  • 112回 下面再引录楚庄继续训勉其高级干部的话,中国传
  • 112回 持国家民族的壮大。“定功”,以道仁爱之政,建立不朽的事功。“
  • 112回 矣”,两国是指楚国和晋国。楚庄说,因为战争,使晋国被打死很多
  • 113回 “古明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
  • 113回 乎有京观,以惩霪慝。”古时候明圣主,也用兵打仗,那只是教化那
  • 113回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楚庄真了不起,他来到战场上一看,战
  • 113回 然,还有许多历史的事迹和历代明圣主的嘉言懿行,无法在这里一一
  • 114回 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 114回 “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如果真
  • 114回 懂得“朴”的应用,才能做一个帝,或做一个领袖;以现代观念而言
  • 114回 子孙,你在家就是领袖,也是个侯。你这个侯就要懂得“守朴”,
  • 115回 分,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万物就
  • 118回 短短的几年之间,达到了“天下侯一手封”的风光。他自称西楚霸
  • 119回 来作战很容易,只要封他为“三齐”,而且只要下一道命令,封为“
  • 119回 假”,他就出来打仗了。汉高祖一听
  • 119回 改变,改口说道:“为什么要封假!”于是下命令,真封韩信为“三
  • 119回 齐”。韩信于是就出兵了。张良踢这
  • 120回 老子这些主张也就是后世所讲的帝术,被人认为是权术谋略的最高原
  • 120回 ,连虾米都戏弄他;老虎在山中称,到了平地,被人围起来打,最后
  • 120回 以,历史上常常以披龙鳞来比喻帝动怒。
  • 120回 非同小可了。很多古代了不起的帝,下面有的大臣,专门做这种“披
  • 121回 老子他说》37章 道恒无名,侯若能守之(01)
  • 121回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 121回 是乱来。所以,老子接着说:“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做大事
  • 122回 老子他说》37章 道恒无名,侯若能守之(02)
  • 122回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 125回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
  • 125回 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
  • 125回 高以下为基。是以侯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
  • 125回 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业的帝们,“得一”就统一天下,就天下
  • 125回 “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
  • 126回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
  • 126回 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
  • 126回 高以下为基。是以侯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
  • 126回 “侯无以贵高将恐蹶”,过去做领导的
  • 126回 ”,九重天子是不轻易出现的。侯为什么是高贵呢?不高贵就会跌倒
  • 126回 古以来就晓得这个道理。“是以侯,自谓孤、寡、不谷”,中国上古
  • 126回 地步。外国人常说,中国的古代帝很专制。我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
  • 126回 为上古时候的帝,不专制,真民主;西方的文化是
  • 126回 领袖的人多么可怜,又最诚恳。帝的话中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126回 认为是江司机载你,江司机又认为司机载你,结果,几个司机都溜掉
  • 126回 老子的学说,后来成为帝学,甚至于许多人读道家的著作,
  • 130回 周公恐惧流言日,莽谦恭未篡时。
  • 130回 我们的历史上,有周公辅助成的故事。周武死时,他的儿子成
  • 130回 只有十二岁,就继承位当皇帝,全靠叔叔周公的辅助。
  • 130回 因为成是个小孩,还有很多不懂事的地方
  • 130回 议论纷纷,认为周公企图自己接掌位,所以把侄子都关起来了。最后
  • 130回 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当他把成教育成功后,还是把权力交还给了
  • 130回 成
  • 130回 日”,当时被众人误解,以及汉朝莽篡位以前“礼贤下士”的时候,
  • 133回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 134回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 135回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 135回 “孤家”,自称“不谷”。上古帝,为什么用人世间最低下的名称称
  • 135回 呼自己呢?“而公以为称”,这是什么道理?这是
  • 136回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 138回 也曾引用。在《庄子》杂篇之《让》中,当时韩国遭遇了魏国的骚扰
  • 138回 愿意,痛苦极了。有子华子者劝韩割掉算了,现在让了地将来还可以
  • 138回 反攻拿回来。他问韩,名利权位与身体比,哪一个重要
  • 138回 ?韩说当然身体重要。再问他,身体与
  • 138回 膀子比较,哪一个重要?韩说,当然身体重要。所以子华子就
  • 138回 意权位呢,还是愿意要膀子呢?韩说,我看还是命比膀子重要。这是
  • 138回 说到人的生命,一个当帝的,天下都属于自己的,但是与自
  • 138回 偏看重连城之璧玉。蔺相如见泰昭拼命护璧,因为那块璧的价值,可
  • 143回 、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差不多都是如此。说到孔子,虽
  • 143回 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素是没有土地的皇帝,换言之
  • 143回 ,他是文化国的帝,在文化国中,他号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
  • 143回 ,正如孟子所提过的“以德服人者,以力服人者霸”。到秦汉以后,
  • 143回 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以力
  • 143回 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
  • 145回 死不看成问题。所以尧、舜跟大禹都认为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 159回 兽或者豺狼、老虎,乃至于万兽之的狮子,有将这婴儿抱回去喂奶养
  • 167回 断。后来果然如此,陈平自己位至侯,但只传到孙子一代,功名富贵
  • 167回 榜样,尧、舜、禹乃至于周朝的文父子,尤其是文,都是“以无事
  • 167回 取天下”的。在文的时代,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一
  • 167回 一回事。所以历史上,始终赞誉文之德。其实在殷商时代,文已经
  • 169回 事取天下”,例如尧、舜、禹、文、武都是“以无事取天下”的榜
  • 170回 一词则有多方面的用法,如对于帝的名字,不可以直接称呼,否则就
  • 170回 得咎。如《孟子》一书中说,齐宣盖了一个方圆二十里的花园,老百
  • 170回 姓都抱怨太大了,齐宣便问孟子,为什么以前文的花园
  • 170回 反而抱怨太大。孟子告诉他说,文的花园人人都可以进去游玩,而你
  • 174回 景帝刘恒、刘启两父子。这两位帝,当时以老子的思想作为政治哲学
  • 175回 大理国,后为段家所有,在西南称数百年之久。其政治、文化,几可
  • 176回 的家人都不敢和他说话,那真是阎面孔。
  • 176回 ,做人做到如此,真是不如去做阎,不必做人了。
  • 179回 引述包拯的故事一样,照理他做阎都太小了,应该做玉皇大帝;但是
  • 189回 来了。可是虬髯客本来看自己是帝之相,所以他想做中国第一人;再
  • 189回 百艘占领了那里一个国家,自称为。唐太宗看到报告,一声不响,只
  • 189回 则取大国”。历史的经验说,周文父子,当初不过只有一百里的土地
  • 189回 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如同文的父亲,“则取大国”。
  • 191回 与皇帝平起平坐,谈的是“内圣外”之道,只讲原理,作为皇帝内心
  • 191回 是这三位大师的道路,可以指出帝的错误,只有三公可以直言不讳地
  • 192回 “道”的重要。佛经上说,转轮圣有天生最好的良马,也就是前面提
  • 192回 到过的中国周朝的历史故事。周穆的千里马日行三万里,大家看到故
  • 192回 马,历代都有“八骏”。除了周穆以外,唐太宗因为以战功得天下,
  • 192回 “八骏日行三万里”,以赞叹周穆有这样好的交通工具。佛经上记载
  • 192回 转轮圣的马比飞机还要快,但另外也有一
  • 192回 句诗幽默地说:“穆何事不重来”,意思是说周穆
  • 192回 经死了,八匹马也带不走,你周穆马跑得那么快,现在为何不再骑到
  • 192回 麻烦!所以“八骏日行三万里,穆何事不重来”。年轻人喜欢学诗,
  • 205回 为老庄之道与儒家哲学思想是为帝们铺路,走的是“愚民政策”,希
  • 208回 他说》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
  • 208回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
  • 208回 下愚”政治艺术之变,也是说明帝学——领导人的哲学原则。这是上
  • 208回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者”,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
  • 208回 、脏水等一切的水,“故能为百谷”,而成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这
  • 208回 孤寒鬼”,被骂的会很生气;而先自称“寡人”、“孤家”,就是谦
  • 208回 厌”,因此,古代历史上的圣君明,天下归心,那是自然而来的。
  • 209回 都没有他大。道大、天大、地大、大,很好听,吹了半天,究竟这个
  • 209回 不管做人做事,创业立功,上至帝领导了全世界,下至在家里做家长
  • 218回 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学问都是帝师的修养。
  • 226回 一之”,“一”就是统一,政治的道思想,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非常
  • 230回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正言若反。
  • 230回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所以圣人说,做一个领导人,
  • 230回 痛苦,把福气给别人,“是为天下”,那就是天下之了,这才是正
  • 最近查询记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王”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令”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文”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传”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大”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殿”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刑”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温”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国”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道”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舍”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阁”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良”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须”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敢”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不为”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鸡”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音”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盛”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而得”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鄙”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技”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娘”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雅”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菜”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圣”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何”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祥”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屈”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虽然”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问”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贫”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之门”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之心”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有相”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雾”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仰”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楼”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笑话”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第二”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洪”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万物” 在《老子他说(上下)》查询“芳”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