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岐伯曰:名厥逆。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脉),任脉侧之动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明•马莳曰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𦸈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不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趾,发
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