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 二 --呼啸山庄.

当初,我们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从原始世界的野性的兽类中分化出来,又在初具文明的原始社会,和以后的阶级社会的集体生活里接受几千几万年的熏陶,人才逐步获得了可贵的人性,成为万物之灵。现在,可悲哀的是,在山庄这一户孤独的人家,“人性”已堕落到它的最低点,再往下沉沦,万物之灵的人将和这户人家中那一群露着白亮的尖牙,只想扑过来咬你一口的狰狞的恶狗没有多大区别了。

婚丧嫁娶,本是人生大事,也是小说所首先关注的情节。《呼啸山庄》中的人们自然也有他们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然而故事的叙述重点转移了,不再是这些人事变迁了。艾米莉用一个艺术家的锐利、敏感的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也超乎一般的世俗观念,去探索她所最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串全书的一条主线。

在叙述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户人家前后三十年的恩仇、纠葛时,女作家把这些人事沧桑一分为二,她选择了“陌生人的来访”这样一个偶然的(或者不如说,节外生枝的)事件作为划分故事情节的一条界线。

从时间表上看,这样的划分很不规则,似乎是任意的,前面部分历时三十年,后面那部分却一年都不满。但是作者自有她的用心所在。在第三章里,那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做了一个荒诞、可怕的恶梦;就连这个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莫明其妙的恶梦也创造一种气氛,取得了一种象征的色彩。因为实际上,小说开头的那三章,写的就是人类的一场荒诞、可怕的噩梦啊——人性的冻结。

这三章展现了一个少见的荒诞的世界,这就是全书的序幕,假使给它一个标题,可以称之为:“一个噩梦:人性的冻结”。

故事情节是从第四章开始的,那就是以往三十年旧事的倒叙。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从主题思想着眼,它也可以有一个标题:“扭曲的树木:人性的堕落”。

全书的最后四章,基本上是顺叙,故事发展到第三十二章出现了转机,这是小说的尾声,它的标题不妨叫做:“希望在人间:人性的复苏”。

整个小说的结构可以用下面一个马蹄形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一马蹄图形向我们显示:在这条人性的曲线上,女作家选择了它的最低点作为进入故事的起点。

从第二代情人看主题思想

呼啸山庄》的研究者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卡瑟琳和希克厉这第一代情人的身上。英国文艺评论家凯特尔这样说:“小说的核心和精髓是卡瑟琳和希克厉的故事〔9〕。”E·M·福斯特也说:“虽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可是你读了之后,却什么都想不起,只记得希克厉和第一代卡瑟琳。”〔10〕

〔9〕见《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77页。

〔10〕“Wuthering Heights:A Casebook”(1983),p.133。

的确,无论哪一个读者读了这部小说,都很难忘得了他们俩的狂风暴雨般的感情。在这一对不同寻常的情人身上体现了女作家的不同寻常的气质,以及对于人生的梦想和追求。

但如果我们把这对情人的富于戏剧性的生死恋爱暂时搁在一边,首先讨论故事中的第二代情人卡茜和哈里顿(他们也的确是最先介绍给读者),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贯串在整个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了。

哈里顿一生下来就是个胖娃娃,“从没看见过这样逗人爱的小家伙!”他出生不久,母亲就死了,是女管家纳莉把他抚养大的。他五岁那年,姑妈卡瑟琳出嫁,纳莉陪着新娘去到林敦家做女管家,和孩子分别的时候,“他是我世上的一切,而我也同样是他世上的一切!”〔11〕

哈里顿虽然没有得到父爱(爱妻去世后,亨德莱成了酒鬼),但还是从好心的保姆那里得到了一个孩子所需要的爱,他也用一个孩子的忠诚的感情回报爱他的人。可是自从纳莉一走,再也没有人照管他、爱他了。

〔11〕见第9章。

不消一年,他已经完全变成个野孩子,几乎叫纳莉认不出他来了。纳莉想去拥抱他,说:“哈里顿,纳莉来啦!是纳莉,你的保姆。”这野孩子不是迎上前去,却倒退一步,捡起一块石头,摆开架式要扔她,从他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小嘴里,结结巴巴地滚出了一连串咒骂来。才只六岁的小孩子就显示出一副蛮横的、敌对的态度了。他还咒骂自己的爸爸。纳莉用橘子把他的话哄出来:

——是魔鬼教你咒骂爹爹的吗?

——希克厉。〔12〕

〔12〕见第11章。

亨德莱的全部家产都被希克厉用欺骗的手段夺去了,最后,连自己的一条命也送在对方手里。他的宅子,连同他的无依无靠的孤儿,全都落进了仇人的手里。

小哈里顿以后只能听凭希克厉的摆布了。希克厉立刻有了一个新的复仇计划,他举起孩子,把他往桌子上一放,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打算:

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使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它的树枝树干!〔13〕

〔13〕见第17章。

可怜那不懂事的孩子,听了这话还挺高兴呢。

终年不断的呼啸的猛风,无情地把树木的躯干和枝条扭曲得歪歪斜斜;现在性格正在发展中的哈里顿,也就是一株幼小的树苗,而为这株幼苗准备好的只是长年累月的精神上的无情摧残:让它“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它的树枝树干!”

希克厉的这段内心独白是和小说开头对山庄周围的描述相呼应的。“树的扭曲”和“人性的扭曲”相对应,产生了电影手法中叠影的效果。发育不良、枝干被扭曲的树成为贯串全书的富于象征性的一个意象。

卡茜提到小林敦时,也使用了“扭曲”这个词儿:“我的确很难过,林敦的天性给扭曲成这个样子〔14〕。”在这个作品里,“扭曲”(twist,distorted),是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词儿,它意味着人性在强大的压力下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14〕见第24章。

值得称道的是,女作家从来没有把“人性”当作抽象的存在,它总是和人的生活环境、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统治着呼啸山庄的希克厉,赤·裸裸地表现出他是一个虐待狂,无论对于新婚的妻子,对于他情人的女儿都毫不留情。他毒打人、踢人、扯妇女的头发,然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暴君从没有表示过这种野蛮的行为给了他多少乐趣。“我看到她就讨厌,远过于从折磨她所得到的满足。”〔15〕

〔15〕她,指新娘伊莎蓓拉;见第14章。

对于他,更大的乐趣在于精神上折磨人。当他为了仇恨,让小哈里顿的心灵永远陷于愚昧和黑暗中,把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彻底毁了,这个阴险的人毫不忌讳地说出了他心里的高兴:

我从他那儿得到一种乐趣,……如果他是个天生的傻子,我就连一半的乐趣也没有啦。……我能确切地知道,他目前感受着什么痛苦。以后还有得他痛苦呢,这不过是刚开个头罢了。他永远也别想从他那粗野、愚昧的泥沟里爬上来了。我把他抓在手里,……我教导他: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全都是傻的、不中用的,都应该瞧不起。〔16〕

〔16〕见第21章。

果然,在他的手里,小哈里顿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粗暴无礼、满口脏话的小蛮子。从他五岁,一个刚开始懂事的天真的小孩子,到他二十四岁,爱情来叩开他的心扉,是他的天性受压抑、受摧残、被扭曲的一个痛苦的历程。

小卡茜的遭遇甚至具有更大的悲剧性,在她身上不仅是人性的被扭曲,而几乎是人性的被折裂、被毁灭

比起她的表哥哈里顿来,卡茜幸福得多。在慈父和纳莉的爱护下,她就像一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抚育滋润,欣欣向荣,她的肉体和心灵都健康地成长着,她长成为一个秀丽、活泼而又温柔多情的好姑娘。

女作家并没有多费笔墨形容她那可爱的性格,只通过一段小插曲,让人感到洋溢在她心头的是一片纯洁的爱。

纳莉得了病,卡茜在病床边百般体贴地照顾她,这位老保姆很感动地说:

她的心一定是颗火热的心——她这样深深地爱她的父亲,却还能献给我那么多的情意!〔17〕

〔17〕见第23章。

然而她不知道,等她睡熟后,她的卡茜还要私下骑着马奔到山庄去安慰她那十分难侍候的表弟呢,她把一颗心分给了三个人,对每个人都是那样体贴,献出了一个女孩子的温柔的爱。

她曾经为了不许她再去呼啸山庄,晚上跪在床边哭了,纳莉责备她浪费眼泪,她却说:

我不是在为自己哭啊……我是在为他哭啊。他一心希望明天能再看到我,他可要失望啦;他会等啊等啊,却始终不能把我等来。〔18〕

〔18〕见第21章。

多么丰富的少女的感情啊,在卡茜火热的心里只知道一个爱,她不仅舍不得她的表弟因为等她不来而失望,她还把一个少女的一往情深的感情投射在她表弟身上,可悲地以为对方真是那样热情地盼望着她,也是在一心一意地想念着她,却不知道那位表弟只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心肝的可怜虫!

可是一年后,当洛克乌闯进呼啸山庄,看到一位名叫卡瑟琳的青年妇女,虽然还保留着使单身汉怦然心动的体态容貌,而原来跳动在她胸腔中、像在欢乐地歌唱似的心儿几乎被窒息了;洋溢在她心头的爱干涸了,冻结了。

阴险的希克厉拿她的表弟作诱饵,把她骗进了他的魔窟,于是她立刻失去了一切自由,她遭到了生平从未遭受过的拳打脚踢。希克厉狂热地爱恋她的妈妈,对女儿却加倍残酷地进行着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一连串折磨。

亲爱的爸爸快死了,卡茜心急如焚,却被囚禁在山庄,不能去安慰他,在最后的时刻尽女儿的一点心,却反而被强迫着去和那卑鄙的小林敦结婚。接着,她那从来没爱过她的丈夫也死了。她陷于一个充满着敌意的孤立无援的环境中。

希克厉在通过非法的手段,剥夺了她的全部财产的同时,又剥夺她的一切精神财富,把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女扔进一片精神沙漠中。她一下子失去了亲人,同时也失却了像老朋友似的书本。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她在精神上忍受的虐待。

洛克乌第三次去呼啸山庄作客,充当了一名联络员,趁人不注意的当儿,把纳莉的一张条子递给卡茜,还一片好心地问她有没有回信。对于失去一切自由的卡茜,这该是求之不得的机会吧?谁知她并没有作出热烈的反应,却只是淡淡而又凄凉地回答道:

我想回她信,可是叫我用什么东西写信呀——连一本书都没有,否则我还可以从书上撕下一页当信纸。〔19〕

〔19〕见第31章。

这使人想起她母亲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在《圣经》之类的宗教书上翻到一张空白页,如获至,好把她心里想说的话全写上去。这已经够可怜了:她只有可憎可厌的宗教书,却没有一张白纸作为儿童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天地!

可是她的女儿甚至更惨,连一本书、一张空白页都没有,全被剥夺了。这精神上的空白简直使人透不过气来!

小林敦快要断气了,只有她在整日整夜伺候那最难伺候的病人。在她最苦恼、最需要同情和帮助的时刻,却听不到一句亲切的话,看不到一个善意的眼色,没有谁向她伸过来一只同情的手。这是一个充满着敌意的世界。一个一切美好的感情都被窒灭,叫人绝望的世界。她承受不住那一连串无情的打击,承受不住那样可怕的精神折磨,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得认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当初那个洋溢着欢笑、充满着爱的姑娘几乎被毁灭了,她变成了我们在小说开头看到的那样一位冷漠傲慢、不近人情的少妇了。

席拉(一个心地不算坏的女仆)这样批评她道:“在我们中间没有一个爱她或是喜欢她,她也不配;只要谁对她说半句话,她就转过脸去,一点都不客气。”

本来是一位爱人、也被人爱的好姑娘,现在竟变成了恨人、也被人恨——这不是人性的堕落,人性的悲剧吗?

如果《呼啸山庄》写到第三十一章,女作家就此搁笔了,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这部小说,也很难猜透她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部把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小说了。

山穷水尽的时候

全书的最后三章可说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那个仇恨统治着的世界里,“爱”的萌芽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终于破土而出了,“爱”终于又回到鸟语花香的人间。人性复苏了。

不过也要看到,这个像用清脆的银笛吹奏出来的主题:对于爱的信念,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小说的尾声部分。就在那个天寒地冻、大雪把整个山庄都埋没的时候,人性仍然在黑夜中闪光,虽然很微弱,一闪而过。“人性”经历了最严酷的考验,却并没有被窒灭。

山庄上的那一排瘦削的、歪歪斜斜的树木就是一个证明。猛烈的北风把它们摧残得直不起腰来,但是,“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

咆哮的猛风可以把树的形体扭曲,不许它发育成长。但是树还是有树木的本性,猛风怎么摧残它,也不能把它的树性全剥夺了。树性喜欢阳光,所以这向一边倾斜的荆棘,在人的眼里还是要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有情”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正坐”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技”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