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格达活佛.

40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已过了一个多月时间。一天,扎西终于不负众望,从内地请来了一位姓吴的桥梁工程师。据说这个工程师颇有来历,原本是一位留洋归来的博士,专攻钢筋水泥桥梁建筑。后来千里跋涉到泸定考察,他惊奇地发现泸定桥堪称天下一绝,不仅建桥设计独具匠心,而且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横跨在浪涛滚滚的大渡河上。他认为这种由九根铁链、上铺木板形成桥面,两旁各有铁链作为护栏的铁索桥,很适用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于是,他几乎走遍了西康和四川两省的主要山川大河,并在一条不起眼的大河上设计造起了一座跨度不足五十米的铁索桥。直到打金滩铁索桥造成后的一次宴请会上,酒后他才口吐真言:“当初被邀来甘孜造桥时,我是壮着胆子来的。因为我考察过泸定桥,而建泸定桥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却是一位藏族喇嘛,所以,我的真正的导师应当是那位喇嘛。”“他是谁啊?”格达插话问。“传说名叫‘汤东杰布’。”吴工程师答。格达回想起他多次进出西藏时路过德格,曾听说过在德格印经院下方不远那座“汤东杰布”庙,就是专门为纪念曾经参加过泸定桥修建的汤东杰布喇嘛而修建的,于是他当即把这一传说讲了出来。这位工程师在感到惊讶的同时,立刻表示他此次一定要亲去德格汤东杰布在庙参拜。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阳春三月,雅砻江刚刚开始解冻,修建铁索桥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了。格达从白利寺来到甘孜,借住在打金滩附近的一座民房里。这里就成了建桥的临时指挥中心。距离打金滩不远的一块荒草坪上,一字排开搭建了几十间工棚。而工棚的大部分都用作打造铁链的工房。建桥刚开工的当天下午,格达便首先来到铁工房对打铁师傅们嘘寒问暖。

工场里的铁匠们,除两个人是特地从内地请来的汉族工人外,其余都是从甘孜和附近几个县请来的,他们平时被视为“下等人”。此时见格达活佛走来,都纷纷丢下手里的活计,摘帽弯腰低头站在工场门外。格达急忙说:

“请你们都把头抬起来吧!你们是我请来的师傅,用不着行这么大的礼。”停了一下他又接着说:“因为你们担负着架桥重要构件铁链的打造,所以我想趁此机会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建这座桥,是我们甘孜人多年的愿望,这建桥的资金也是乡亲们捐资筹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造好每一环铁链,牢牢把好每一工序的质量关,这样才能把大桥造成一座好桥,一座百姓放心的桥。”

“啦索!啦索!”铁匠们纷纷点头说。

离开铁工房。格达快步朝雅砻江上游方向走去。刚走出不远,迎面碰上一个头上缠着白布帕,身穿粗布长衫的中年汉子。

“你不是格达活佛吗?”那个中年汉子惊喜地说。

格达仔细一看,一眼就认出了对方,喜出望外:“真是你吗?王志祥!”

“是!是!”

“这些年你都到哪里去了啊?”格达握着王志祥的手说:“前段时间我们还提起过你呢!”

“多亏活佛还想着我这个流浪汉!这些年我是咋个度过来的一时难以说清。前几天,我听说活佛牵头要在这里建一座铁索桥,今天就跑来了。活佛请讲,看看我能在这里干点啥子活路?”王志祥虽然离开家乡多年,说话还是带着浓重的四川方言。

“你先住下来吧!就同那两个汉族铁工师傅住在一起。活有的是,撑渡船正需要一个识水性的行家,你不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吗?好,我们边走边说吧!先到桥头堡工地去看一看……”

他俩一前一后来到北岸桥头堡工地。这里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有的在开挖地基,有的在背运石料,有的在打炮眼。见此情形,格达一到工地就情不自禁地干了起来。人群中,年近花甲的达娃志玛正在争着背起一块大石头。

正在工地干活的益西群批说:“阿妈志玛,不要背那么重,担心伤了筋骨。”

“别看我年纪大,老骨头还硬着呢!……啊啧!你们看”随着达娃志玛的视线,这时大家才发现格达也在背运石头。待她把那块石头背走转回来时才急忙走上前去对格达说:

“仁波切,你怎么也来背石头?我们每天多背几趟就行了,你是不是担心我们把石头背回家砌墙修房子去了啊!”达娃志玛一句开心的玩笑话,把大家都逗得笑了起来。

“那倒不是!”格达微笑着说:“阿妈志玛的年纪比我大的多,你都在为建桥出力,我为什么不能呢?这石头是运走一块少一块,正如谚语说的那样,该抬柱的抬柱,该扛梁的扛梁。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才能早日把铁桥建起来。”

三个月后,为赶在洪水季节到来之前即将两座桥头堡建成,五丈远的河滩上,用合抱粗的圆木搭起两座牌坊,让铁链从牌坊上拉过,以缩短铁索的跨度。开始拉过江铁链的这天,吸引了甘孜周围数十里农牧民前来观看,南北两岸人山人海。只见王志祥熟练地驾一只小木船,船上有十多个工人,拉起一条粗大的缆绳,经过一番同汹涌江水的搏斗,终于把缆绳从北岸牵到了南岸。然后,将一根重达千斤以上的铁链,挂在缆绳的十多个滑轮上,在对岸拉拽绳索,滑轮到了对岸,铁链也就被拉到了对岸。观看的人们无不拍手叫绝,欢呼雀跃。

三天后,七根底索和四根护栏全部拉牵完毕,并在底索上铺上木板,形成桥面。一座壮观的铁索桥凌空而起。第四天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桥仪式就在铁索桥东岸距桥头堡不远的地方举行。扎西、桑登及甘孜县的军政要员和各界人士都应邀出席。

格达主持开桥仪式。在三位应邀代表分别致贺词之后,他宣布踩桥开始。

走在前面踩桥的是僧人仪仗队,接着是一个班的国民党士兵

人们翘首以待。一张张兴奋、焦急、紧张的脸。孰料,僧人仪仗队和士兵们刚走过桥中央,桥身突然发出一声撕裂人心的巨响。原来一根护栏断开,桥身摇晃。僧人和士兵们迅即趴在桥上,一动也不敢动。人们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上。格达面色严峻,一个县府师爷模样的老头鼻尖上都沁出了汗珠。空气似乎凝固,大地一片沉寂。

慢慢地,喇嘛仪仗队和士兵们从新站起身来,小心翼翼走过桥去。

可是,这时似乎也没有人再敢上桥了。

然而,达娃志玛却背起一捆黄布包裹的经书朝桥上走去。接着,有数十人都背着经书相继走上索桥,顺利走了过去。

人们立即发出阵阵欢呼声。

在场几乎所有的人都纷纷拥向桥头,从怀中掏出洁白的哈达给这座金桥献上。然后格达的信徒们又将他团团围住,向他献上一条长长的哈达,对着他顶礼膜拜。

格达激动不已。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但他经受不住人们这般隆重的礼节,于是他让益西群批扶他,站上一块大石头,感情激越地说:

“乡亲们!铁索桥终于建起来了,但功劳应当归于所有捐资和参加建桥的人,归于支持和关心建桥的人,归功于大家,我个人只不过作了一件利益众生的事,这都是我应该作的。今后,我还要继续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地感谢各位父老乡亲,祝你们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铁索桥的全部扫尾工程结束后,格达回到寺庙,首先把珍藏在佛龛里同朱德合影照片拿出来,久久地端详着、抚摸着,无比激动地自言自语说:“总司令啊!打金滩的铁索桥终于架起来了,要是你能回来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说罢,他把照片贴到额前,祈祷一会后,放进佛龛。接着又放进一个铜币。

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每到藏历新年初一,格达照例往佛龛的抽斗里放进一个铜币。

41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消息传来,格达喜不自禁,彻夜难眠。一连三天,每天他都要把当年朱德同他的合影照片、红军给白利寺张贴的那份布告、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的印章拿出来,凝视着、抚摸着,心里充满深深的缅怀之情。

一天夜里,格达躺到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往事历历在目,不断在他脑海里浮现。末了,刚刚合上眼睛,朦胧中,他就仿佛看见一只罕至的喜鹊飞来站在住地前那棵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柏树梢上喳喳直叫。第二天一早起床,在还未打坐念经之前,他便急忙告诉益西群批说:

“昨晚上我做了一个好梦!近日必有贵客驾到。”

“这贵客仁波切估计会是谁呢?”

“葱本扎西!”

果然,就在这天下午,不知是巧合还是格达因思念老朋友扎西心切,扎西真的来到了寺庙。格达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

“扎西啊,你真的来啦,今天我不是在梦中吧?”

坐下后,为客人斟的酥油茶还未沾口,格达就迫不及待地对扎西说:

“辛苦了,看你满面红光,今天又给我带来了什么贵重礼物啊?”

“你猜呢?”

格达笑了笑说:“该不会又是你那些卖不出去的大茶吧!”

扎西笑:“你要买大茶呀,我还没有呢!这次带来的礼物,准会让你大吃一惊!”说着,双手捧给格达两张挂像。

格达接过挂像一看——

一张是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挂像;一张是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挂像。

格达激动不已。他端详着挂像,眼里含满泪花。他把当年朱德送给他的那张戎装照片拿出来进行比较说:“戎马生涯过了大半辈子的朱总司令仍然显得这么健康,这真是他的福份,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啊!”

扎西感慨万千地说:“是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也就是当年的红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革命已经成功,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我们康区不知猴年马月才能重见天日……”

格达信心十足地说:“朱总司令当年说过,红军一定要回来的,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等到明年冰化雪消,扎西啊,你一定会带来更加令人鼓舞的福音。”

扎西忽然想起了什么:“啊呀!我这里还给你带来了一封信呢!”

“谁带来的?”

扎西神秘地笑了笑:“一个朋友!”

“啊,快给我看看!”

扎西把信递给格达。格达一看,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喜悦。他对扎西说:“你现在不就带来了喜讯吗?”

这天,格达同扎西促膝长谈到深夜。第二天上午送走扎西后,他急忙把住持请到大殿观瞻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挂像。两张挂像均已献上两条洁白的哈达。住持双手合十,端详了许久,感叹

“从画像上一眼就能看出,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真是一代伟人啊!”

“那还用说吗?”格达赞不绝口地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为了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献旗致敬,前不久,我已分别给帮达多吉和夏克刀登去信,约请他们派出代表前去北京,如今帮达多吉已回信,你看,我们派谁去最为合适呢?”说罢,他把帮达多吉的回信递给住持。

“亚!亚!”住持看过回信后,一迭连声地说,“应该!应该!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仁波切想的真周到,一定要派人去北京。至于派谁去呢?我倒想到一个人柏志。”

“柏志!我们真的想到了一起。”

“柏志这个人刚从内地回来不久,脑子也比较开化,他去最好。”

代表人选就这样定了下来,不日,帮达多吉的代表查良和夏克刀登的代表旺加来到白利寺,格达把他们请到大殿里来,对他们三位代表一起嘱咐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获得解放,新中国已经成立。为了向党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献旗致敬,夏克刀登、帮达多吉和我,决定派遣你们经过马尔康、黑水、松潘,穿越国民党的封锁区绕刚刚获得解放的甘肃,前去北京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报告当年红军走后甘孜的情况,并请求中央人民政府早发义师解放西康。”接着,他拿出一张照片对柏志说:“同时,请你带上这张当年我同朱总司令的合影照片,作为历史的见证。”

柏志双手捧过照片,久久端详着。

格达接着说:“你们这一去,路途遥远,鞍马劳顿,还要通过国民党的封锁区,望你们注意安全,多加保重!”

柏志坚决地说:“仁波切啦!你请放心吧!我们一定不辞万难,尽快去到北京,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表达我们藏族人民的热烈祝贺和早日获得解放的迫切要求!”

格达分别地握着他们的手说:“祝您们一路顺风、平安吉祥!”

送走致敬代表后,格达每天都翻看那部藏文历法计算日期,盼望他们早日归来。不过,致敬代表刚走不久,又传来一个喜讯:西康和平解放。他派益西群批火速前去甘孜县城借回一份《西康日报》藏文版。一看,真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报纸的头版头条明明白白地刊印着这样一个显目的标题:刘文辉主席通电起义,宣布西康省和平解放。西康省获得解放,这是他早已期盼之中的事情,但以和平方式获得解放,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喜出望外,无比激动地翘起拇指对在座的住持、大管家说:“共产党、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一弹未发就使西康获得解放,使多少民众的生命财产免遭一场大的劫难啊!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住持热泪盈眶的说:“黑夜就要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多少人都在盼望这吉祥的日子早日到来啊!”

“我们应当把这一喜讯尽快告诉乡亲们!”格达说:“特别是那些过去与我们生死与共、支援和帮助过红军的人们。”

接着,格达给夏克刀登和贡曲牧场的呷玛写了信送去,又给沙马草原的多呷活佛写了封信派益西群批带着一个年轻扎巴专程送去。临出发时,把他们送出寺外,边走边对他们叮嘱说:

“你们到了沙马草原,先到沙马寺去。如果多呷活佛还健在的话,他一定知白玛曲珍他们的下落。”他回忆着说:“大概在十一二年前,多呷活佛来信说,送去沙马草原的十二位红军伤病员,先后有八人养好伤后被送走,可白玛曲珍、志玛央宗他们已经在草原定居下来。不过,沙马草原那么大,方圆数百里……”

益西群批说:“请仁波切放心,那怕走遍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一定要把他们找到!”

送走益西群批,格达怀揣那份《西康日报》急急去到桑登官寨,把西康和平解放的消息告诉了他。

42

时间就像雅砻江流水很快过去。十多天后,经过紧张的筹备,格达在甘孜主持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这天,仍在当年中华苏维埃甘孜博巴政府成立大会的那块草坪上,搭起了主席台。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用藏汉两文书写的“甘孜各界人民热烈庆祝和平解放大会”巨幅横标。两边贴着对联——

欢歌声声迎解放

锣鼓阵阵庆新生

广场上,席地坐满各族各界群众三千多人。广场周围柳树林里,星罗棋布地搭满各式各样的白布帐篷。一派盛大节日景象。

格达身披拉让巴格西袈裟,坐在主席台上。当他看见扎西快步向主席台走来,便迎上去紧紧握着他的双手,行过礼后,无比激动地说:“在今天这样激动人心的日子,我们不能没有你这位尊贵的客人啊!”

扎西说:“我准备今天就离开甘孜,离开前还打算去白利寺看看你,没想到今天就见到古学……”

“你常常把老朋友放在心上,实在令人感动。怎么样?明天就去白利寺住几天吧?”

“我要赶去雅安进货,改日再去贵寺拜访吧!噢!我可要最先见到解放军啦!”

“你总是幸运的,记得当年你也不是最早目睹了红军的英姿风采吗?”说罢,他拉着扎西的手在主席台上坐下。

会场上,与会僧俗群众举着用藏汉两文书写的横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主席台上,坐着土司、头人、活佛和各界人士及群众代表。

格达主持大会并致词。他用宏亮的声音说:“尊敬的各位土司、头人、活佛、僧侣,各位父老乡亲!十五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路过甘孜地区,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希望。红军走后,我们等呀,盼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终于盼来了当年的红军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至此,康巴人民拨开乌云,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全场掌声雷动,佛号、鼓乐齐鸣。

格达接着说:“早在去年12月9日,刘文辉主席就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西康省代主席张为炯,也于12月12日在康定省府礼堂,召集各级要员,通电宣布拥护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已于今年3月24日进入康定。为此,大会决定,派出代表,带着我们甘孜各界人民的深情厚意,近日起程,前往康定迎接解放军。我们热烈地欢迎当年的红军——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日来到洁白美丽的甘孜!”

台上台下响起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口号声和锣鼓声……

各种欢呼声还未停下来,就传来一阵阵跳藏戏的鼓乐声。原来,广场上各种庆祝活动已展开,在广场一边,一幕精彩的藏戏正在演出,还有牦牛舞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而在主席台下,人们正在观看有十个小伙子跳的甘孜踢踏舞,随着节奏感极强的六弦琴声,小伙子们热情奔放地跳着……

主席台上,格达激动地对坐在一旁的桑登大头人说:“这么精彩的甘孜踢踏舞,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看到。”

桑登感叹:“是啊,你我年轻的时候,哪里过过这么开心的日子?”

“在寒夜里苦熬的人们,才更加渴望明媚的春光,想当年,我们不也都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吗?”

“当年,我可没想到共产党的光辉会照到雪山草原。那时,要不是你逼我……哈哈!”

格达也笑了起来:“不是逼你吧?你当时为什么早就把那些红军伤病员掩藏起来了呢?”

“那是向你们白利寺学的啊!……”

“噢,今天郎呷怎么还是没有露面啊?”

“他不会来的。”格达满面苦笑:“那天我专程到官寨去请他,倒差点被他轰出门来。”

“我也专程去他的官寨请过他,可他今天还是食言了,”桑登失望地说,“不知他现在在想些什么?”

“他能想什么?想他即将失去的天堂。其实,这是他聪明过头所致。想当年,红军到甘孜之前,国民党把红军说得一无是处,结果又怎么样呢?你我都亲眼目睹过、亲身经历过当年红军到来之后的那段历史。我相信,如今的共产党还是当年的共产党,人民解放军还是当年的红军,一点也没有变。一弹未发就使西康获得和平和解放,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刘文辉主席那么大的官都选择了和平起义这条路,你郎呷比起他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实际上这些年来他那像公鸡一样高昂着的头还是逐渐低了下来,他在甘孜人的心目中还是要比过去好了许多。”

“正因为这样,他就不应当顾虑重重……”

他俩正说着话,草坪上的数百名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已围成一个大圆圈翩翩起舞,中央有两个少女跳起孔雀吃水舞。

歌声起——

天上的白云哟,

不要飞快地奔跑,

请把藏族人民的愿望,

告诉亲人解放军知

草原上的骏马哟,

不要飞快地奔跑,

请把藏族人民的心意,

告诉共产党知……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很可能”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不祥”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主宰”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正坐”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之门”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