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申辰之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很久以后,明兰想起来那几天来,还觉得有些模糊。

那是王爷过继嗣后的第五天,如兰新得了一盆云阳竹,茂盛葱郁,请了墨兰和明兰来赏,墨兰懒得听如兰炫耀,半阴不阳的打趣起贺家的事儿来。

“贺老夫人与老多少年的交情,难得人家下一次帖,可嫂嫂和姐姐们都没法去,自然只有老和我了。”明兰遮掩的滴水不漏。

如兰狡狯的捂嘴偷笑,故意拉长调道:“哦~~~,四姐姐那会儿是没法去的。”

墨兰目光忿忿,狠瞪了她一眼。

照老的意思,两家相看过一对小儿女后都很满意,这事儿便成了一大半,不过明兰上头的两个姐姐都还没议亲,她也不好先定,如此未免言语难听,有损姑娘清誉,便只知会了盛紘和王氏晓得,其余人一概瞒了下来。

盛紘很尽责的照例探查了番贺家底细,来回估量了一遍,连连点头道:“虽家里单薄了些,倒是个殷实人家,哥儿也懂事能干,明儿有老看顾,是个有福气的。”

王氏扁扁嘴角道:“那哥儿父亲早亡,祖父又早致仕了,只有个大伯在外当着个同知,不过配明丫头也当够了。”

其实她在泛酸,贺弘看起来条件平平,但各方面比例却很恰当,有财帛家底,有官方背景,基本不用伺候公婆,嫁过去就能自己当家,虽看着不怎么样,却很实惠。

王氏并不知道,这种对象在明兰那个世界,叫做经济适用男,很脱销;夫妻俩说完这番后,盛紘便去了工部,长柏已早一步出发去了翰林院。

那日分外阴沉,大清早便灰蒙蒙的不见日头,到了晌午也依旧阴着,明明已是初冬,秋老虎却卷土重来,蒸得人生生闷出一身汗来,透不过气来的厉害。

才到下午申时初刻,城中竟然响起暮鼓来,沉沉的咚咚声直敲的人心头往下坠,随即全城戒严,家家户户紧闭不出,上但无半个行人,处处都有兵士巡逻,见着个可疑的就一刀戳死,几个时辰的功夫,上无辜者丧生颇众。

大户人家都紧闭门户,一直等到晚上,盛紘和长柏也没回家,王氏立时慌了手脚,海氏还算镇定,只挺着肚发怔,全家惶惶不可终日,一连天,两父都没回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众女眷都齐聚寿安堂,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老铁青着脸,呵斥她们不许慌张,一边吩咐家丁偷偷出去打听。

谁知外头越发严了,连寻常买菜挑柴的都不许进出,多抗辩几句便当街杀头,什么也打听不到,只知道是禁卫军控制了京城,还有一些是从五城兵马司调过来的,老又偷偷遣人去问康允儿,才知道长梧也几日没回家了,允儿坚不肯躲去娘家,只守在自家终日哭泣。

女人们都坐在一起,手足无措,神智惶恐,一室安静中,只听见墨兰轻轻的哭声,如兰伏在王氏怀里,海氏睁着双眼呆呆看着不知何处,长枫急躁了在门口走来走去,长栋睁大一双眼睛,紧紧揪着明兰的袖不敢说话,明兰只觉得身发寒,从骨头里渗出一股冷意,如此闷热的天气,她却冷的想发抖。

她第一次认识到父兄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性,如果盛紘或长柏死了?明兰不敢想象。

盛紘也许不是个好儿,好丈夫,但他于父亲一职却是合格的,他一有空闲总不忘记检查儿女功课,指点儿读书考试,训导女儿知礼懂事,并不一味骂人。为了儿女的前程,他仔细寻捡人家,四处打听名师,便是长栋,也是盛紘寻托门,在京城找了个上好的堂。

明兰忍不住要哭,她不想失去这个父亲。

第四天,人依旧没有回来,只隐约听说是王爷谋反,已事败被赐死,如今四王爷正奉旨到处检一同谋逆者,王府的几位讲经师傅俱已伏诛,詹事府少詹事以下八人被诛,华殿大士沈贞大人,内阁次辅于炎大人,还有吏部尚书以同谋论罪,白绫赐死,还有许多受牵连的官员,被捉进诏狱后不知生死。

这消息简直雪上加上,一时间整个京城风声鹤唳,盛府女眷更是惊慌。

“诏狱是什么地方?”如兰惶然道,“爹爹和大哥哥,是去那里了吗?”

墨兰哭的泪水涟涟:“那是皇上亲下旨的牢,都说进去的不死也脱层皮!难道……爹爹和哥哥也……”明兰冷着脸,大声喝道:“四姐姐不要胡说,爹爹兄长谨慎,从不结党,与王府并无往来,如何会牵连进去?!”

“这也未必!”一直站在后头的林姨娘忍不住道,“与平宁郡主常有往来,那郡主可是六王的亲家,六王与王是一条绳上……”

“住口!”林姨娘话还没说完,老忽然发怒,把一碗滚烫的茶连碗带水一起摔在地上,热水四溅,老直直的站起来,立在众人面前,明兰从未觉得她如此威风凛凛。

“如今一切未明,不许再说丧气话!谁要再敢说半句,立刻掌嘴!”老杀气腾腾的扫了一遍下头,王氏含泪轻泣,林姨娘沉默的低头下去。

老面容果断,一字一句道:“那些武将的家眷,父兄出征了,她们也好端端的过日,难道也如你们这般没出息!”女人们略略收敛的哭泣声,老斩钉截铁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盛家有祖宗保佑,神明庇护,他们自能好好回来!”

也许是老这一声断喝,也许是紧张过了头,大家反而镇定下来,王氏抹干了眼泪,照旧打点家务,瞪起眼睛训斥那些惶恐不安的下人,把家门看起来。

当天晚上,不知哪军队趁夜摸进京城,与城内守军发生激烈巷战,还好盛府不在黄金地段,只知道皇宫王府那一带,杀声震天,火光弥眼,血水盈道,许多平民姓死于乱刀。

女眷们只好缩在家中,惶惶不可终日,这般厮杀了一天两夜,第六日一早,杀声忽止,天下了一阵小雨,连续几日的闷热终被驱散,凉风吹进屋内,叫人透出一口郁气,然后,在一阵蒙蒙小雨中,盛紘和长柏终于回府了。

父俩俱是狼狈不堪,一个满脸胡,眼眶深陷,好似在拘留所了个黄金周,一个面颊凹进,嘴唇发白,如同连续看了一礼拜的惊悚片。

王氏又笑又哭的上去,林姨娘也想扑上去,可惜被刘昆家的巧妙的拦住了,海氏也不顾礼数,扯着长柏的胳膊死活不放手,个兰高兴的拉着父亲的袖满脸是泪,一片混乱的你问我答之间,谁也没听清,还是老发了话,叫那爷儿俩先去收拾下。

一番生死,恍如隔世,梳洗过后,盛紘抱着老的膝头也忍不住泪水滚滚,长柏拉着哭泣的王氏和海氏轻轻抚慰,好半天才静下来;老屏退一干丫鬟婆,叫盛紘父说清楚前因后果。

六天前,老皇帝照旧称病不朝,由各部主事奏本于内阁,本来一切无恙,哪知风云骤变,先是禁卫军指挥使徐信于西华门外受伏击而死,然后副指挥使荣显接掌京畿卫队,并宣布皇城戒严,四王爷奉旨进宫护驾。

盛紘一听到这消息,就知道是四王爷发动兵变了。

五成兵马司副指挥使吴勇软禁了窦指挥使,领兵控制了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要紧部,将一干官员齐齐拘禁,然后禁卫军将皇宫和王爷府团团围住,四王爷手持矫诏,一杯鸩酒赐死了王爷,随即兵谏皇上,逼宫立自己为储。

明兰心头一凛,活脱脱又一个玄武门之变!

不过四王爷不是李世民,老皇帝也不是李渊,他到底给自己留了后手,盛紘父并不知道老皇帝如何行事,只知几日后,屯于京郊的大营反扑回来,五成兵马司下属的另几个副指挥使寻机脱逃,救出窦指挥使,然后伺机击杀吴勇,重掌卫队,尔后里应外合,将大营放进城来,一起反攻皇城。

这下形势立刻倒转,两派人马短兵相接,四王爷兵败被俘,其余一干同谋从犯或杀或俘或逃,历时七天的‘申辰之乱’结束了。

盛紘忍不住叹道:“还好我们尚书大人机敏,一瞧不对,赶紧把领着我们进了工部的暗室,我们那儿还储了食水,躲过几日便好了,没有什么死伤;可是其他部的同僚……有些个耿直不屈的于拘禁时便被贼兵害了,其他的在昨夜的乱兵中,不知又死伤多少。”

始终沉默的长柏,此时忽道:“首辅大人逃离,次辅大人被害,那伙奸贼便威逼唐大士拟写诏令,大士不从,并直言斥他们为乱臣贼,说完便一头撞死在金阶之上,那血溅在我们一众人身上;随后他们逼迫侍讲士林大人,他拒不从命,含笑就死;尔后是侍读士孔大人,他唾痰于贼兵面上,引颈就戮。”说着,长柏也红了眼眶,海氏站在一旁默默擦泪,那几位都是她祖父当年的门生,平日十分看顾长柏。

“……窦大人再晚半日杀到,怕也要轮到我这个七小编修了。”长柏面色苍白,苦笑道,“那时,孙儿连遗书也写好了,就藏在袖里。”

王氏明知此刻儿活着,依旧惊吓的脸色惨绿,死死揪着长柏的袖,一旁的长枫神色惨淡,嘴唇动了几动,似在想象自己如何应对,然后还是低下了头,坐在后头的林姨娘眼神闪烁了几下,似有不甘。

屋内长久安静,点滴可闻,盛紘又叹:“天家骨肉,何至于此!”

无人回答,过了好一会儿,长柏收敛情绪,静静道:“若圣上早些立储就好了。”

一切的根源在于储位久空,老皇帝的犹豫使得两王长期对立,两边各自聚集了大批势力,官互相攻讦,武将自成派系,两边势同水火,到了后来全都骑虎难下,双方已呈不死不休之势,老皇帝同意王爷过继嗣的那一刻,便点燃了导火。

那时便是四王爷肯罢休,他身边的那些人为了身家前程,也是不肯退了的。

“好在袁姑爷和梧哥儿都安好,咱们家也算祖宗保佑了!”老长叹一口气。

袁绍是窦老西的亲信,一起被软禁,一起被救出,然后一起反攻皇城,功过相抵,大约无事;长梧所在的中威卫一早被矫诏调离京畿,是以他并未卷入混战,还在反攻时立下些不大不小的功劳,估计能升点儿官。

惨烈厮杀,朝堂激变,多少人头落地,几多家破人亡,众人俱都心力疲惫,讲的人累,听的人也累,老叫各自都回去歇息,众人鱼贯而走,盛紘先出门,他要回书房写两份折,长枫长栋跟着后头,接着是女孩们。

最后轮到长柏要走时,他站起身,迟疑了片刻,忽回过身来,对老和身边的王氏道:“还有一事,……六王妃和嘉成县主过世了。”

此时个兰已走出门外,不过那时夜深人静,她们都听见了这一句,面面相觑之余,全都止住了脚步,轻手轻脚凑到门口听。

屋内老和海氏齐齐一惊,王氏连忙问道:“怎么死的?”

长柏语气很艰难:“富昌侯勾结四王爷,小荣妃做了内应,发难前她们宣召了一些王爵之家的女眷进宫为质,兵变后,荣显闯宫,当着众人的面拿走了六王妃和嘉成县主,直到昨日窦指挥使打进来,才于一宫室内发现六王妃母女俩的尸首,是……”

长柏顿了顿,似乎很难措辞,但想想当时看见尸体的兵丁那么多,事情也保密不了了,便简短道:“是凌辱致死。”

空气似乎忽然停滞了,瞬间的寒气击中了女孩们的心口,如兰和墨兰吓的脸色惨白,捂住嘴巴不敢相信,明兰看不见屋内情景,想必也是人人惊惶的。

过了片刻,只听见老干涩的声音响起:“莫非……是为了荣家闺女?”

“正是。”长柏轻轻的声音,“那荣显口口声声要为妹报仇,早几个月前他们就查出那伙劫持荣家小姐的强人,竟是六王妃的护卫和家丁假扮的,原不过是想坏了荣姑娘的名声,叫她不能在京城立足,谁知中间出了岔,没想到县主年纪轻轻,竟这般狠毒,而那荣姑娘也是个烈性的,便……”长柏说的含糊,但听的人都明白了。

“他们可以向皇上告御状呀!”王氏急切的声音。

“即便告了,又能如何?”长柏冷静道。

——是呀,告了又能如何,难道老皇帝会杀了自己的儿媳或孙女给荣飞燕偿命吗?小荣妃又没嗣,老皇帝还没死,六王家就敢这般嚣张,若老皇帝一崩,荣家眼看着就是砧板上的肉,还不如投靠困境中的四王爷,一举两便,而荣飞燕的死便是仇恨的火种。

屋内无人说话,明兰一手拉着一个姐姐,轻轻转身走开了,走到半,墨兰便捂着嘴,轻轻哭起来,到底是一起喝过茶说过话的女孩,几个月前还那样鲜艳明媚的两个青春的生命,如今都死于非命。

如兰忍不住轻泣道:“这事儿,算完了吧?”

明兰心道:怕是没完,还得一场清算,外加一个新储君。

※※※

※※※

作者有话要说】

雍正的国库和明朝皇帝的私房钱是不能比的。

就总体而论,明朝其实比清朝富裕,当崇祯为了凑足军费,向各大权贵富族要钱时,那些人家各个哭天喊娘,死活不肯出,后来李自成攻破京城,发现国库空空,但皇室的私库却很满当(老朱家公私账目很分明)。

随后闯王的下属,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看见一座富庶京城,不好好想着怎么巩固政权,抵御满清,却紧着抢钱抢女人,敲诈抢劫富户,当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时候,他的确带走了难以计数的金银财,金老先生的《雪山飞狐》里的藏是有理论依据的。

笑~~~,好了,言归正传。

究其本质而言,明清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政体,不同的制,以及统治者不同的心态,导致明清从外表来看很相似,其实从上至下,从庙堂到乡野,都完全不一样了。

具体的,术的,大家还是去吧,有许多严谨的论述可以说明问题,偶这里稍微班门弄斧一下,说几点比较明显的,可能有疏漏之处,欢迎讨论,但请不要深究偶。

从上到下吧。

首先,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没有贬低的意思),有清一朝两多年,从头至尾,满清贵族都十分防范汉族的反扑,多尔衮严令‘留发不留头’,顺治当情圣去了,没咋出场,鳌拜则卖力遵行‘圈地’法和‘逃奴’法;严苛盘剥汉人,从精神上和**上消灭汉人的反抗意志,进行奴化统治。

(那时窝藏逃奴也属于重罪,于是个别混蛋先叫自家奴隶逃,然后奴隶去敲开一家富户的门,求给口水喝或救救自己;许多人家看那奴隶遍体鳞伤孱弱不堪都动了恻隐之心,便请人进来,随后满人就杀上门来,说这户人家窝藏了自家奴隶,然后就可以把这户人家的家产充公,家人作自家奴隶!很缺德吧,这是真的。)

到康熙初年,满汉矛盾日趋激烈,庞大的内陆地区遍布义军,外加藩胡闹,康熙亲政后,首倡的‘满汉一家’,稍微缓解了这一矛盾,并且他本人对于汉族化的推崇和深刻研习,从术上和行政上对儒术和汉的尊崇,使得一大部分汉族大儒终于软化了态,这也为他平定藩,坐稳江山,赢得了舆论基础。

但是,请注意,这种满汉一家是很局限的,在六部中,满大人永远高于汉大人,同级的尚书,汉尚书看见满尚书是要行礼的,在满族上层通婚中,汉女更是低了不知几等,只有入了汉军旗的汉人,或者包衣奴才出身的汉人,才多少有些身份。

在这种心态下,无论清朝皇帝多英明(袁老师语),他们的统治首先要求保证自家江山稳定,而不是国富民强,他们实行的是‘弱民’政策,老姓饿不死更干活就行了。

军事上:

明朝的神机营已经将火器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世界的高,可是到了清朝反而后退,朝廷严令民间不得藏火器,也从不在军队里布置火器,无它,不过是火器正是游牧民族的天敌,且比强弓大箭容易掌握;于是僧格林沁老哥只好吆喝着蒙古骑兵去对仗洋强洋炮。

朝政上:

不论你是不是两榜进士,除非受到皇帝的直接青睐(张廷玉家族刘墉家族田镜陈廷敬等),否则就得依附于某至满族权贵,九龙夺嫡为何如此惨烈,因为每个阿哥背后都有无数的官和地方上的附庸,以至于后来雍正清除起来十分吃力(老曹家据说就是这么炮灰的。)

鲁迅先生说:那是个求当奴才而不得的时代。

究其根源,是清代的遗患,因为那个时候,你如果是‘奴才’,就是皇帝的自家人,如果你不是,只能自称‘臣’,反而比奴才疏了一层。

化上:

有些清粉考据出来,明朝也有字狱,是的,可是其规模数量比起清朝的字狱来,那连毛毛雨也算不上,字狱历朝皆有,但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垅的《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到乾隆,就有10多起较大的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动不动就是族诛,其惨烈血腥,创历代之最。

明成祖修编《永乐大典》,是把各类各家各个流派,所有献,不论庞杂,兼收并蓄,并不曾凭主观臆断来评断,而乾隆修编《四库全书》,只按着自家心意删减献,然后将《四库全书》以外的所有杂书全都定为‘可销毁’!

真是吐血!

袁老师说过(课堂上):清朝皇帝一个赛一个英明,明朝皇帝一个赛一个混蛋。

这个偶很想同意,但怕被拍;可素,为啥米各个混蛋皇帝的明朝(1368-1644,如果把南明算上更长)也没比各个英明皇帝的清朝(1644-1911,后几十年列强就来串门了)短几年呀?

可能许多人认为这些说法主观了,那么大家可以去看看利玛窦留下的献,他来的时候是万历时期,已经是明朝不怎么样的时代了,四十年后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可是看利玛窦的描述,那时的明朝市井姓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杭州扬州京城等大城市是如何的富庶繁荣,姓的物质生活不说,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正常的,没有病态和奴性。

再看看马嘎尔尼于乾隆朝时来的描述,他甚至直接预言‘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大家自己对比吧,可以看出些端倪来了。

明朝离我们年代久远,可是明朝基本所有都留了下来,《水浒》《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言二拍》等等;而清朝离我们相对近些,一部《红楼梦》却残缺至此,《聊斋》倒还在。

因为明朝兴起的市民阶层,有闲钱有闲兴买两本小说家里读着乐乐,化产业(书局书摊)普及,可是清朝字狱盛行,哪怕有钱人也不敢随意乱藏书,搞不好就被牵连了(藏匿**也同罪,不过藏书的人可能不知道那本书违禁,因为字狱受害者大都死在章节字眼上);直到晚清时代,满清统治者钳制日松,《老残游记》《儒林外传》才出头。

(清朝写小说也是高危行业,偶要是在那儿打死也不敢写小白的,乃们也不要看呀,可能会被抓去蹲黑牢的。)

最后,如果目前官方史料记录的没错,应该是明朝比清朝有钱,因为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本卷完)

卷海棠不惜胭脂色,不待金屋荐华堂】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不祥”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正坐” 本节查询“知之”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