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天地万象的法则--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35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天地万象的法则

“执大象天下往”,这个“象”字,不是叫我们抓一只大象,而是现象的意思。人要懂得天地万有的大现象法则,则天下都可去得,”而无往不利。关于这一点,古代儒道两家不分时,都有同样的解释。在道家的原始经典《阴符经》上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就是“大象”,因为道法于天,因而有了风雨雷电的变化,日夜明暗的往来,春夏秋冬的替代。了解了这些现象,在修道做工夫上,对于境界的变化和影响也就清楚明白了,这是《阴符经》的道理。

第二个儒道不分的事实,是《易经》的八卦。我们抬头一看,低头一看,大地间有八个大现象挂在那里,上面是天体,下面是大地。这八个现象,天、地、太阳、月亮、风。雷、山、泽,互相在交换影响,构成了宇宙万象的根源。若是我们了解“大象”的法则,天下就无往而不利了。

“往而不害,安平太”,人生要懂得这个天地的法则,所以,道家叫我们处世要抓住“大象”。但是人人都不肯注“大象”,却经常在小地方计较。一块钱计较得很精明,而经常几十万、几百万反而被骗去了。有人拼命地节省,一毛钱也舍不得用,然后积蓄到了几百万,拿去放利息,一下子被倒账,就没有了。因为他只看到小利,没有把握大的状况之故。“大象”是从大处着眼,所以能够“天下往”。“往而不害”,向前一直去,在完全无害的情况下,永远都会平安,永远都是太平。

“安、平、太”三个字有三个意义:“安”是我们现在讲的平安;“平”是永远的平等,没有波动;“太”是永远站在原始的基点上。“太”就是原始的那一点,既无进也无退,不是前也不是后,永远是在那个基点上。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永远就在人生的本分上。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人,永远都是“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乐”包括音乐和玩乐,以及很好听的歌声。假使我们走在街上,忽然听到一栋楼上传出好听的音乐,或见到社会上的好玩事物,这些都属于“乐”。“饵”是诱惑人的东西,凡是好听、好看、好吃的在那里,过客经过时就会停下来看一看。世界上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要使人感到舒服快乐的,人人都会受到诱惑。

但是,讲到“道”,就很可怜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世界上的人,如果能了解这个“大道”,本来可以回转过来,找到生命本来的这个“道”,无奈何,很少有人大彻大悟。因为“道”这个东西,讲起来淡而无味,讲了半天仍是空话,听的人仍然不晓得“道”是什么样子;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所以修也修不成。

有人说,修道用功半辈子,成果在哪里也不知道。想修道能够长生不死,结果还是死,死得比别人更早;有时候死得虽然比别人晚一些,但又更加痛苦。所以“道”究竟在哪里?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呢?因为大家不知道“执大象”这个大原则,忘记了它的用。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敝”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