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胜刚强--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36章 将欲歙之(03)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柔软得没有骨头,无丝毫之力,可是,一滴水在一个地方滴了几百年,无论是铁或石头,都会被它滴穿成洞。这就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东西没有刚强可加以对抗,只有柔弱可以制胜。

老子主张用阴、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坏事。所谓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为上就是谦退礼让,也就是吃亏;吃亏并不是笨人,多吃一点亏没有关系,让别人占一点便宜,他也高兴,你也高兴一下蛮好嘛!不要觉得被人家占了便宜而难过,只要想到他会因此而高兴,自己坐在家里也笑一笑,替他高兴就行了。所以,吃亏是福,柔弱胜刚强。老子这些主张也就是后世所讲的帝王术,被人认为是权术谋略的最高原理。

“鱼不可以脱于渊”,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强,一旦离开水就完了。后来中国文学上有许多类似的话,如“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到了水浅之处,连虾米都戏弄他;老虎在山中称王,到了平地,被人围起来打,最后被打死了,虎落平阳,连狗也可以欺负它。所以,人要懂得自处之道,像鱼一样不能离开水,鱼一离了水就完了。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中国历史上,都以龙来比喻皇帝,因为龙的体形庞大;然而它的性格柔软、温良,脾气最好。可是,它颈项下面三寸的地方,不能碰触。因为龙的鳞甲都是顺鳞,只有颈下三寸是逆鳞,那是它致命的地方,绝对碰不得的。如果碰到龙致命之处,那就非同小可,不管你是谁,龙非把你消灭了不可。所以,历史上常常以披龙鳞来比喻帝王动怒。

历史上只有魏徵,这个了不起的大臣,经常披唐太宗的龙鳞;也只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能容忍他的直谏,这是历史上很少见到的事。人的一生中,每人都有他致命的弱点,就怕人家指出来,所以都自我保护得很严密。遇到一个不懂事的人,偏要把它指出来,那就非同小可了。很多古代了不起的帝王,下面有的大臣,专门做这种“披其龙鳞”的事,就是专指出弱点或错误的地方。当然了不起的唐太宗他是接受了,可是,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高度的忍耐才行。

一个人自我的意见固执起来时,在要紧的关头,左右高级干部硬加以反对,要把你的意见修正过来,那是很痛苦的。到了当权的地位就会知道这种痛苦,一般读书人对这个道理,讲起来很简单,因为他只是读书,没有当过权,所以,坐在书房里谈理论时,当然度量很大;等到自己有一天当了权,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比如大家家中的钥匙都放在口袋里,你愿不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告诉别人说,我家里的黄金美钞就是用这一把钥匙开门去取的。你能这样示人吗?同样的道理,人生事业,国家大事,道理都是一样。

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与上面这几句配合起来,老子是否教人做坏事?是否要人耍手段呢?当然不是。他只是说在“微明”之下,教我们做人做事小心,懂得前因后果。因为所有的痛苦失败都是自己招来的,是自己没有明白因果道理,没有“微明”;在微妙地方,没有看清楚,没有看到要点,才会有今天的失败。这些都是在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后来所遭遇的痛苦,只是一个结果而已,他的前因并不在今天。

因此,老子说“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做人处世,需要谨慎小心。儒家只讲一个原则,孔子的说法是存诚,要我们“戒慎小心”;老子道家的文章,则专门指出现象来。这两家看起来虽然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下面一章是给上经作了一个结论。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女儿”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来自”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第一”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