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38章 上德不德(01)


自三十八章开始,是《老子》下篇,又名“下经”,整个连起来,上经讲“道”,勉强给它一个范围,是讲“道之体”,讲“道”的根本。下经讲“德”,“德”是讲用,在古代文学上解释“德”为“得”,好像一个东西得到手里,所以是“德者得也”。现代的名词是说其成果、效用。

下经开始讲“德”,就是讲“道”的用,以及它的现象。下面很多的话,看起来是一样,仔细研究起来,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上经讲“体”,下经讲“用”。旧的观念说,上经讲“道”,下经讲“德”。所以,同样的字句,从“道”的角度看,与“德”的角度看是不同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下德 上仁上义上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 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 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 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 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

下面解释“德”字的无为,继续说到“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个“仁”字的说法,与“德”字一样,如果重复起来,亦有四句,这就不重复了。“仁”字之后就是“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解释这句话,与前面相同:上品的仁义,是看不出仁义,看得出来所做是仁义的事,已经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货,伪造的假药。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仁”、“义”过了就是“礼”,真正的“礼”并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国文化“礼”的一种,“礼”字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国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现在的观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文化,乃至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规律等等,所谓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内,这都是“礼”。

老子说,“上礼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么?那是形而上的基础,那个最高处“而莫之应”,那是看不出形态的。所以,我们中国自己认为文化衰微的时候,会给自己粉饰门面,去把老子这句话解释成我们的文化没有衰微,“莫之应”,只是你们看不出来而已!

其实,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举就把它丢掉了。大礼看起来好像是礼一样,其实真正的礼貌,在乡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们表示欢迎的方法,不懂得叩头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来了!”这就是礼。可是我们都市中讲究礼貌的人,看到这种礼“攘臂而扔之”,挥手丢之,认为乡下人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其实,那才是对的,那是至诚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说一声:“嘿!你来了!”真不晓得有多么亲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过我们在都市社会搞惯了,看到这个情境“攘臂而扔之”,觉得自己倒霉,碰到这个没有教养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这一篇文字虽然很浅,意义却颇深,因为老子讲到了道、德、仁、义、礼等五个阶段。上经已经讲过了“道”,这里不再讲了。这一篇他究竟说些什么呢?这与《易经》的《系传》一样,就是一篇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感叹。严格地说,他是感叹人类文化的退步。站在东方道德文化的立场来看,乃至以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进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质文明是越来越进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来越退步,越衰弱。假使我们不仔细留意去读,会觉得老子这些文章没有什么道理,何必啰唆!实际上,这里《老子》所说的,等于《礼运·大同篇》孔子感叹人类文明的退化一样。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主宰”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正坐”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而得”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