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44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面这一段话,是老子要我们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为了名与利。我们仔细研究人生,从哲学的观点看,有时候觉得人生非常可笑,很多非常虚假的东西。像名叫张三或李四的,只是一个代号,可是他名叫张三以后,你要骂一声“张三混蛋”,那他非要与你打架不可。事实上,那个虚名,与他本身毫不相干,连人的身体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后死的时候,身体也不会跟着走啊!

利也同样是假的,不过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没有钱如何吃饭!拿这个理由来孜孜为利。古人有两句名诗:“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名利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抛去不顾呢?

“名与身孰亲”,他要我们了解名就是假的,比起身体来,当然爱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杀了你;那你宁可不出名,因为还是身体重要。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物品比较,你手里拿了五百万钞票,遇到强盗,用刀逼着你说:“把你的钱放下给我,不给我就杀了你。”这时你一定放下那五百万元,因为身体重要。人对于生命当然看得更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与失哪一样是毛病?当然我们一定说,得到比较好。但是,一个人又有名,又有利,那就忙得非生病不可;你说穷了再生病,连看病都没有医药费怎么办?这就涉及空与有的问题了。前面两句,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我们一定说身体重要,货是物质,当然其次。其实这一句“得与亡孰病”,就解释清楚前面那二句了。老子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讲哪个对哪个不对,两头都对也都不对。名固然是虚名,与身体没有关系,但是虚名有时候可以养身,没有虚名这个人还活不下去呢!虚名本身不能养身,是间接的养身。身与货、身与名,两个互相为用,得与失两个也是互相为用。

这个道理,后来道家的庄子也曾引用。在《庄子》杂篇之《让王》中,当时韩国遭遇了魏国的骚扰,打了败仗,魏国要求韩国割地,韩国实在不愿意,痛苦极了。有子华子者劝韩王割掉算了,现在让了地将来还可以反攻拿回来。他问韩王,名利权位与身体比,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再问他,身体与膀子比较,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所以子华子就劝他,现在你等于生了病,两个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膀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权位,你愿意权位呢,还是愿意要膀子呢?韩王说,我看还是命比膀子重要。这是有名的故事,后来禅宗的大师栯堂禅师有名的诗句——“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故重连城”,就是由此来的。

说到人的生命,一个当帝王的,天下都属于自己的,但是与自己生命相比的话,没有了生命,有天下又有何用?如果现在有人说,现在的天下还是属于汉高祖的,那汉高祖做鬼也会打你两个耳光,说,不要骗我了,与我根本不相干了嘛!可是活在人世间的人看不开,偏偏看重连城之璧玉。蔺相如见泰昭王拼命护璧,因为那块璧的价值,可以买到现在法国、德国连起来那么大的土地。“天下由来轻两臂”,这是庄子用老子的重点加以发挥。天下固然重,权位固然重,如果没有生命的话,权位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实际情形看来,还是天下重要,所谓“世间何故重连城”,人世间为了财富,为了虚名,忙碌一生,连命都拼进去,又何苦来哉?!

老子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佛说的“八苦”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

报纸上曾有两则新闻,说宜兰有一个人,一辈子讨饭,死了以后,在床下找出五六十万元来,这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样的,美国有一个人也是如此,平常讨饭过日子,死的时候遗留了一百多万。这样的人生,不知道他是否也算看得很透;也许上帝的意旨要他这么做,真是不可思议啊!

因此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今天天气很热,一杯冰淇淋下肚,凉面半碗,然后坐在树荫底下,把上身衣服脱光了,一把扇子摇两下,好舒服!那个时候比冷气、电风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义。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蒙骗自己,这样才可以长久。

这一节是说人生“冲气以为和”的“中和”道理,也就是后来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的道理。下面的两章,再把这两章加以发挥。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来自”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不祥”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很可能”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主宰”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女儿”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亲自”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