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老子》首章既提出“道”与“名”的涵义,但同时又相同于“因明”的法则,能建能破,自说了一个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逻辑”辩证,不自立于不变的肯定与否定形态。如珠走盘,无有方所。所谓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姑且名之为“道”而已。“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名相只是人为意识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经是头上安头,早已着相了。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因此第二章便推出美与善的道理,加以阐发。

美与善,本来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渊源的希腊哲学中,便以真善美为哲学的鹄的。中国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样的标榜,尤其对人生哲学的要求,必须达于至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甚至散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中,也都随处可见,不须—一列举,另加介绍。

现在从后世道家所标榜的修道,与学术思想上的应用两面来讲,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至于进而多方发明,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各个触角,那就在神而明之,无往而不自得了。

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一种宗教,或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架构(标的)。殊不知变生于定,二由一起。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随老子之后,后来从印度传来的佛家学说,也同样有此理论。例如大乘佛学所谓道体的“真如”,这个名词本身便自说明只是名言的建立,不可认为确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如”存在。真者如也,如其真也。如果把“真如”确定在美善的范畴,这个真也就不如如自在了。这是许多修道者在思想观念与见解上难以避免的大问题。因此佛学以解脱“见惑”——理解上的困扰;“思惑”——观念上的困扰,为无为法,为见道的重心所在。譬如五种“见惑”中的“见取见”与“禁戒取见”,就都属于思想见解上的迷惑。由此可见佛家学说与老子相提并论,并非偶然。老子是用归纳方法来简单指示,佛家则用演绎方法来精详分析。无怪宋儒中的反对派,就佛老并称,同时排斥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很可能”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有相”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