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精气神的消耗--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59章 治人事天(0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节省精气神的消耗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一个人修道,欲求长生不老,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浪费生命,少说废话,少做不必做的事,办事干净利落,简单明了。“事天”则包括宗教的活动,信宗教的人,宗教活动也要节省,不要浪费。古代宗教活动的花样也多得很,信宗教的人参加布方、拜斗等等,各种方法,忙得不得了。这都不对,应该节省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道家老子的秘诀就是“啬”。老子之所以谓老子,据说他活了几千年不死,就是靠这个“啬”来的。

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我个人的看法是:佛家一上手就是“空”,就布施;道家入手就是“啬”,就是节吝,以养精喜气为主。如果勉强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道家所走的这个“啬”的修持路线,相当于佛家小乘道的路线,罗汉道就是相当于这个路线;大乘的菩萨则是走空与布施的路线。但老子自己不是以“啬”为最高层次的修持,而他在上经第七章所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主张,等于佛法的大乘道,那是布施。但是后世的道家专门注重老子所说的这个“啬”,所以说话也不敢讲,而认为“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所以学道的人不说话,连点头打招呼都认为是浪费。

佛家也有类似的情形,如唐明皇时代的懒残禅师,又懒及残,懒得不得了,连饭都不做,只拿别人的残羹剩饭吃。他在南岳的时候,不知在哪里捡回别人失落的一个山薯,就在烧来取暖的牛粪火堆中烤熟果腹。当时住在寺中的李泌与他有一段因缘。李泌又是道家,又是佛家学禅,但未出家,历史上说他“生有仙骨”,因为他走路时骨节会发出声音,清脆而轻松。他后来被封为邺侯,曾帮助唐肃宗平定了天下,经常和皇帝一起玩。他年轻时在南岳读书,半夜听到一个和尚在唱念,认为这个唱念的是谪仙之流,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仙,是佛家所说的再来人。于是循声去找寻,有和尚告诉他,就是被全寺人看不起的那个懒残。

李泌前往,看见他在用牛粪烧的火堆中煨山薯吃,就向懒残跪下来求道,比张良之对黄石公纳履更加恭敬。懒残冻得鼻涕流得很长,照煨他的山薯,也不理跪着的李泌。懒残的山薯吃了一半,这才回头看到李泌,将手中吃剩的山薯交给李泌吃下,李泌接来一口就把山薯吃了。然后懒残对李泌说,将来你可以当二十年的太平宰相。李泌曾先后做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官,但他屡仕屡隐。

后来皇帝听了李泌的报告,派人到南岳请懒残入京师,当面向他学道。他拒绝不去,最后皇帝下了一道最严厉的命令,征召他去。这是第三次派人去,被派去的当然是一位大员,在他心目中,以为懒残一定是一位头戴金冠、身披袈裟的大和尚。不料见面以后,才知道是如此一位一身破烂的脏和尚,心里不免轻视懒残,于是说:“师父,把鼻涕擦一下好吗?”这句话惹火了懒残,他回答道:“我哪有这许多闲工夫,为你们这些俗人擦鼻涕!”他要做工夫,忙得很。他的文学也很好,有名的懒残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常流……”文学的境界太高了。这里暂且不谈文学。

像懒残这个样子,完全是罗汉境界,啬到没有工夫为俗人擦鼻涕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的啬。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女儿”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雅”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