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及善行积德的重要--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59章 治人事天(03)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简化及善行积德的重要

“夫唯啬,是谓早服”,老子说,因为唯有真正能够啬,节省精神,节省生命,真正不浪费精神与生命,才叫做“早服”。至于什么是“早服”呢?一两千年以来,注解老子的人有几百家,各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现在有人把“服”字说成“衣服”的“服”,难道“早服”是外国人说的早晨起床时所穿的晨袍吗?当然不是。我的看法,“服”就是“服食”的“服”,现代的人吃药也叫做“服药”,道家的修持方法之一叫做“服气”。所以因为啬,节省了精神、生命,就早早地将自己的生命功能保持住,如后世道家所说的,“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就是精、气、神到里面来,服用就是吃下去。后来叫做服丹药,精气神化成了“金丹”吃下去。

这一章,实际上是对上经第九、十两章的引申、注解。第九、十两章,提过一个名称——“玄德”。

“玄德”是形而上的体,道体的原理,而这里的“重积德”,是在运用上讲道的用,讲做人处世运用上的道理。

我们先要注意一点,后世将“道”与“德”连在一起,成为“道德”,而在做人处世时,一想到道德,几乎什么都不敢动,连口水都不敢乱吐,把种种约束称为道德。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古人的“德”字,是与“得”字同样的意义。“德者得也”,在研究上经时,已经解说过,就是成果,万事应先考虑其后果的重要性。凡是说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情,在做以前,先考虑将会发生如何的后果,并不是完全偏重于行为上的至善。一个人的行为,的确应该做到至善,但是在记载的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上,并不是完全走向“至善”这一方面的。

他说能够“重积德则无不克”,做起事来,无往而不利。“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因为做事为人无往而不利,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找不到究竟的原因。例如时代的趋势,看来样样都好,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好?找不到究竟的原因。凡是找不出原因的事,通常会令人产生两种观念,一种是觉得神秘不可知,一种是觉得很阴险,使人无法了解。实际上都不是,而是圆的,都可知,不是不可知,也不是阴险,是很明白的。道理在于“啬”,也就是简化,不要加什么上去,我们可以用儒家的一个思想做参考,就更容易明白了。

孔子在《论语》上就说过,季文子这个人遇事三思而后行,孔子听了后说道:“再,斯可矣。”有的人解说,三思不够,孔子说还要再想一次,要四次思考。这一种解释并不一定对,遇事思考过度,三思而后行,容易犯错误。因为天地间的事,只有正反两面,善与恶,是或非,倘再多做思考,则发生了对也不对,不对又对,这其间无法定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过分的思考,就不合“啬”的道理,这是我的解释。一件事到手,不能大意,要多思考一下,正反面经过思考后,就要有下决心的勇气;否则,越想下去,就越缺乏下决心的勇气。所以,本来可以知其极的,因为思考太多,不能“啬”,结果就“莫知其极”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