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的真正精神--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59章 治人事天(04)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啬的真正精神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一般人看不出“莫知其极”的道理在哪里,认为就可以有国,有地区,有土地,有资产。在老子的时代,对于所谓的“国”,并不代表现代观念中的国家,而是代表了资产,也包括了精神智慧等形而上的资产。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个“国之母”,就是生生不已最原始的根源,在形而上就是道,在形而下的起用就是简,这样才可以长久。所以,不但想求长生不老之道应该如此,处人处世,也应该注意简约。现在大家风靡的学道,学静坐,学瑜伽,学禅,都是想求长生不老;又求神秘,求神通,搞了许多麻烦的方法,永远也搞不好,就是因为搞得太复杂了,不知道“啬”的原则。如果知道这种原则,“有国之母”基本上就是“简”。

这一章的基本精神就是“啬”,上面已经讨论过,道家、佛家、儒家三家的精神不同。后世的道家或道教往往根据《老子》的这一章,始终犯了一个毛病——神秘,舍不得传人,恐怕泄露天机。而且“六耳不同传”,六个耳朵,就是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不传道了。就算在两人相传时,还要附耳恭听,把耳朵靠到传道人的嘴边,变得神秘化。这就是受了《老子》这一章的影响,没有把“啬”的精神全盘理解清楚的原故。

下面讲做人处世的道理与修道的关系,都连接在这个大原则之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先说文字方面,现在有人写成“深根固蒂”,这个“蒂”字是错误的,“柢”也就是根的意思,根的尖端叫做“柢”。

为人处事,乃至于修道,“深根固柢”是基本上的要求。以道家修道的方法而言,上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六章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甚至于到了呼吸停止的胎息了。在佛家来说,这个情形是到达三禅与四禅的境界;道家则是到达了“深根固柢”,也叫做“胎息”。胎儿在母胎中不是用鼻子呼吸,是用肚脐呼吸的,也叫做“内息”,就是内呼吸。修持的人做内呼吸时,鼻孔及皮肤的呼吸就会渐渐停止。

佛家天台宗修数息观,数了几千次,一直在数。我问他们是在学会计,还是学统计,还是在做生意?数息只是第一步,将外驰的心念收回来,不打妄想,归于宁静的一个方法。待宁静后,就不需再数下去了,如果再数下去,又变成繁忙了。一数二随,心念相依,心念跟着呼吸为随,再慢慢进入第三步,呼吸心念静止,就到达止的境界。此时,鼻孔的呼吸可以暂停,而停的时间长短,又因工夫的深浅而不同。

假如鼻息能停止到一个小时以上,大概掉到水里淹不死了,遇到烈火也不大容易烧过来,因为这时身体的气与光放射出去,可以到达手臂伸出去的长度范围,而挡住了火的力量。这是一种合乎科学原理的现象,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这一章老子首先说明“治人事天”的道理,“治人”就是做人处世;“事天”就是修道。这个天并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学中物理方面的天,而是哲学上抽象观念的天,代表了道体,是本体的作用。

在“治人事天”上做到了“深根固柢”,自然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很可能”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来自”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