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三宝--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01)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这章是上经第十七章下面的解释

老子的道与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他说,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国先民传统所讲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对。“夫唯大”,就因为太大了,大到没有边际,摸不着,看不见,“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对。大家笑我们这个“道”不像一个东西,讲不出一个道理来,听了半天,不晓得说些什么。这句话好像讲得与佛学一样,一会儿讲有,一会儿讲无,东讲西讲,不晓得讲些什么,讲得天地都没有他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很好听,吹了半天,究竟这个“道”是什么,也说不出道理来。“故似不肖”。因为形而上的道体太伟大了,超越了精神与物质两重世界,而人都拿物质世界和自己的心理思想去推测“道”,所以就越想越不像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好在这个“道”什么都不像,如果这个“道”像一个东西一样,也就一点都不伟大了。假使这个“道”可以讲得出来,可以让人看得见,那老早就没有了,也就不是“道”了。

讲了半天,“道”究竟是什么,他还是讲不出来。他只好告诉我们是“不肖”,画不出来,讲不出来;可是他还是“肖”,他画了一个样子给我们。

“我有三宝”,老子讲的“三宝”,后来佛教仿效中国文化,把佛、法、僧也称为三宝。“三宝”这个名词是借用老子的,不过借久了就不归还,直用到如今。老子也不算利息,就让佛教用了。

老子说“我有三宝”,谁拿到谁就有办法,能够把握得住,就可以得到保佑,那就功德无量。“功德无量”这句话最早出在《尚书》,后来佛家借用了,也是久借而不归;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像刘备借荆州,借来就“持而保之”。

老子的“三宝”是什么?不是佛、法、僧,而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告诉我们三件法宝,不管做人做事,创业立功,上至帝王领导了全世界,下至在家里做家长,都离不开这三宝。

第一件宝“曰慈”,对人对事无不仁慈,而且要爱人,处处爱人,处处仁慈,这是第一件宝。

第二件宝“曰俭”,依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非常节俭的,三个人出去吃饭付钞票时要掏半天,这可不是老子的俭。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都要简化,话不要啰唆,要简单明了。所以一个善于处世的人非常简单明了,也就是老子的“无为”之道,因为太简化了,看不出他有所作为。当然有些人简化到使人搞不清楚,问他对不对?好不好?他也不说一个字。我说:你讲话啊!只要他点一个头代表“对”或“不对”就行了。这像是简化到无为,连开口都懒得开了。也有些人是这种个性,又过于俭了,也不对。但是,比不简还是好些。

第三件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自甘堕落。比方我有一个朋友,两夫妻都非常好客,经常宾客满座,有时我去了,他家已宾客盈门,座无虚席,我不要他招呼,就径自上楼去,叫佣人煮一小碗面吃了就好。有一次他告诉我,你学佛真学得好,将来不要念佛就会升天成佛!

我请教他什么意思,他说,就凭你到我家来就可以看出来了!你一看到人多就上楼,又不要我招呼,随便吃一小碗就好了,这种态度,就够资格成佛了。但是我深深得到一个经验,做客一定要先到,可不必主人家久等,到了以后,看到人多位子不够坐,明明饿着肚子,也表示自己吃过了;或推说别的地方还有应酬,谢了主人就走。这两件功德做到的人,不要念佛一一定往生西方。中国有句谚语:“见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打官司不要站在前面,做客不要迟到,人家吃完你才去,那多难堪!所以做客宁可先到。做客的时候,应该记住“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的反面当然是“为天下先”,也就是说,第一个早到,但不是有好菜先吃,有好酒先喝。

“不敢为天下先”,是否应该为天下后呢?那又不行,所以老子讲的还是中庸之道。一件事情,智慧太过,话说得太少,在后面跟着,结果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既“不敢为天下先”,也不可以为天下后,要恰到好处就成功了。

大家经常研究历史,尤其喜欢讲秦汉历史。最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为天下先,接着是项羽,都是为天下先。可是为天下先的在历史上都下去了,不先不后的是汉高祖刘邦成功了,在后面来的又来不及了;就是朱元璋起来也是不先不后从中间来的。所以,不要解释错了,认为“不敢为天下先”就应该为天下后,太后就没有份了,要恰为天下中,恰到好处。不过,这可就难了,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则都讲了,我们人生如何去运用去创造,如何去做事,在于个人的智慧。这就是老子说的“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自己又在这里解释“三宝”的道理,第一是“慈”,他说,“慈故能勇”,一个人真具备了仁慈、才能、大仁大勇,具有爱天下人的心,才有牺牲自我的勇气;真仁慈才有真正的大勇,小仁慈没有真胆子。当然,他讲的“慈”是以天下人为对象的“道”,老子的“道”是天下之大道,不是讲“妇人之仁”的小仁小义。

“俭故能广”,因为能够简化,所以发挥起来更为广大。比如一个人,假使不简化自己,什么事情都过分的复杂又啰唆,因为精力是有限的,能用的就不广博了。所以能够简化,才能够广博。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不想为天下先,凡事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能够成为“器”,成为一切事一切人的领导。正如清朝有名的诗人龚定盦诗中的一句,“但开风气不为先”。胡适之就经常引用他这一句话作为处世的准则。胡适之也许受龚定盦的影响很大,不过这句话也只是开一个风气而已,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先者,并不是开始,而是站在人的最前面,这是“为先”的含义。如果能做到“不为天下先”,就能够成长一切事物,“成其器长”,这是领导哲学最重要的地方。

“今舍慈且勇”,这个“今”字,在时间观念上,不是现在的今年、今天,是指他当时的时代,指当时这些君主们以及社会风气现状。现在一般人没有真正仁慈的精神,舍弃了慈,只晓得好勇去侵略统治别人。战国时代,那种战争的残忍暴戾,都是因此而来的。

“舍俭且广”,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但没道德,也没有简化,欲望更是越来越广越大。

“舍后且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死矣!”只有一个“死”字,这个时代就完了,“死矣”是老子对他当时的时代所作的批判。

我们讲到老子的“三宝”,也想到现代青年研究佛道、打坐、学禅的,很多都是同样的道理,心中不能真正发慈悲心,不能真正做到简化;自己虽然在学佛、研究禅,自己的欲望却大得很,又想眼通,又想耳通。结果眼通通不了,耳朵也通不了,想打坐入定,结果两腿麻痹胀痛,连路也走不动了,这就是不能“俭”。

“俭”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不过,老子不谈“空”或“无”,他只讲“简化”,因为绝对的“空”以及绝对的“无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只告诉我们“清心寡欲”。佛家动辄讲“无欲”,绝对没有欲望,那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成道也是一个欲望啊!想开悟更是一个大欲望。所以说,老子只能教人“清心寡欲”,“寡欲”也就是“道”的一个修养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来处”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之心”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