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佛教的因明--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70章 吾言甚易知(0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老子与佛教的因明

“言有宗,事有君”,这两句话老子先提出来,可是与汉末佛教传来翻译的经典大有关系。因为佛教注重因明,就是现在所谓的逻辑。西方的逻辑,本来是从印度因明思想而产生的,共有三支:第一是“宗”,就是讲话有前提有宗旨;第二是“因”,就是申述理由;第三是“喻”,是用比喻说明使人了解。

在表达或思考一件事情时,先要掌握中心——“宗”,然后引申检讨相关的理论—-“因”。比如有同学说,老师我有事找你,这句话不是宗旨,他说我要研究老子《道德经》,这才是一个宗旨。为什么要研究老子?如何研究老子?这是你今天要表达的,这个是“因”。但是,常常是“宗”、“因”都明白了,可是仍旧不太清楚,因为世间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不但中文如此,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有时都不足以充分表达一件事物。所以,我们常常感觉,人与人之间很多的误会,就是因为言语文字的缺陷而产生的。

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声音还不够表达意思,还要加上眼神,还要指手画脚,甚至于还要大声吼。如果这样仍不能使人明了所表达的意思,于是高明的人,像庄子、老子,以及各宗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耶稣等,都会再讲些比喻,因为用比喻表达更容易使对方了解。例如说,你这个人蹦蹦跳跳像一只猴子,那就很容易被人懂得,这就是一个比喻,使“宗”、“因”都清楚了。光讲道理“宗”和“因”,没有加上“喻”,不太容易使人清楚所说的道理。

所以世界上善于说比喻的书,就是宗教的经典;佛经也好,道家的经典也好,基督教新旧约全书也好,都属于善于比喻的。而且透过一个故事比喻,使人了解后,骂了人也不得罪人。可是因为这么一骂,连听的人也骂进去了,听者粲然一笑,就了解这个道理了,这就是因明的方法。当时,佛学传入中国,翻译因明的时候,第一个提出“宗”的翻译,就是借用老子这一句话——“言有宗”。

“事有君”,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君,就是主要的中心,有人做了很多事,但自己究竟为什么做这些事,连他自己都莫名其妙;因为他“事无君”,自己的思想没有主宰,只跟着情绪在跑。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言有宗,事有君”,思想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中心重点。

老子根据上面这几句话,做一个结论说,我的话是非常平凡,也容易懂,也容易做到,可是天下人反而不懂,反而做不到。这是当时古文写作的方法,也许是当时春秋时代的古文。“言有宗,事有君”是当时的文字,不用联系词与介词。老子是说,大家看了我的东西不懂,他就是不明白,其实我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理论,都包括了“宗”、“因”、“喻”的道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来自”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仰”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