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参同契》隐士--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70章 吾言甚易知(04)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老子《参同契》隐士

汉代以后的道家与道教,甚至于隐士之类,都受这句话的影响。道家一部名著,魏伯阳的《参同契》,在中国文化上被称为千古丹经鼻祖。书中说到自己如何做工夫修道,修炼长生不死,以能成为超凡入圣的神仙。这是修道人必读的一本书,修道的原理与方法都在里面,不过很难读懂。这部书之所以名为《参同契》,是因为修道做工夫的方法都是参合《老子》、《庄于》、《易经》这三本书的原理原则。后来道家称魏伯阳为真人,道教称他为火龙真人。

魏伯阳所著的《参同契》就引用了老子“被褐怀玉”这句话。另外书中有“外示狂夫”这句话,说一个真有道的人必须知道隐蔽自己,不表现自己有道,外表并不一定衣衫褴褛,也许外形疯疯癫癫,看不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虽然外面显示是狂人,被世上的人看不起,可是,真有道的人倒是希望你看不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我经常说,中国文化左右了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影响几千年历史思想与实际的是道家的文化。天下太平的时候,都是外用儒家的学问;到拨乱反正的时代,都是道家的人物出来。出来的这些道家人物属于哪一类呢?是中国文化从上古都有的一种特殊人物,就是隐士们。隐士是后世的通称,汉代称为“高士”,宋朝叫做“处士”,清朝也叫“处士”,这些隐士们本来是永远不出山的。

所谓隐士,第一都是学问特别好的有道之士,认为人的生命不是究竟,否定世间的一切。第二,没有个人的欲望希求。第三,在某一个时代,他等于西方政治上“不同意票”的一派,始终保留自己的一票不投,也就是对现实不同意。这些人学问好、道德好,可是都跑去当隐土,永远不出来。所以庄子说,这些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连皇帝要请他出来做臣子他都不肯,各国的诸侯想与他做朋友也做不到。而这一类的人,却深深影响一个时代的思想。

例如汉代,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商山四皓,虽然没有做到真正道家的“被褐怀玉”,但影响了汉代早期整个的政治决策。又像东汉时的严子陵等也是一样。其实历代都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外表上都做到了老子这一句话“被褐怀玉”,甚至于我们民间流行的济公活佛也是如此。济癫和尚当时被许多庙子赶出来,衣裤鞋子都穿不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去吃肉包子喝酒去了。他也是“被褐怀玉”,“外示狂夫”。所以,在表面上,儒家与道家影响了中国文化,但隐士思想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学问都是帝王师的修养。

最近有一位博士班的同学听我讲课以后,拼命搜罗资料,要写一篇隐士思想与中国历代政治关系的论文。我说,希望你三年写成,这个问题是老问题,太不简单了,可是一般人从未注意,还认为是最新的观念。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主宰”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不就”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