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原则 不求至善尽美--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79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把握原则 不求至善尽美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秘诀,如果人想做得面面俱到,那就绝对做不好。“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一句话,说明人欢喜怨恨,爱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一般人指责现代的青少年不满现实,我说不满现实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不但青少年如此,我们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满现实,现在老了,照样的不满现实。不满什么现实呢?不满于老年的现实,年轻人不满年轻的现实,每个时代每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安于现实满于现实的。假使有人满于现实,这个人不是圣人就是妖怪;当然圣人做得到,妖怪还做不到。所以除了圣人以外,人没有安于现实的,因为人的心理很妙,没有人是无怨的。我经常引用古文辞的话——“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个人无事可怨时,还怨东风呢!当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所以,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样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了。“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是非好坏,在哲学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好坏,都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们这件衣服漂亮,几年后就觉得不漂亮了,这都是时空环境人为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则,守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不必去责备他人。孟子也说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十分严格,但绝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这都属于“求全之毁”。

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实际上那个大名不见得符合事实,这叫“不虞之誉”,是意想不到的恭维。圣人之道是把握原则,而不苛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了解了圣人之道是领导阶层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则,不求管理。“无德司彻”,“彻”是治的意思,无德的统治就是到处设规则,也就是管理,这是无德之人的做法。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很公平,并不是说你今天拿猪头拜他,他就对你好一点,他不管你拜与不拜,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应,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两句话有人提出来怀疑,司马迁就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真的吗?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中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被饿死呢?司马迁就是那么幽默!这虽然是幽默的话,但是司马迁父子两人是道家的信徒,司马迁常批评儒家,儒家也批评道家。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长生”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仰”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