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贿赂宰相--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03章 不尚贤(1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宋真宗贿赂宰相

尽管宋真宗不敢再用寇准,不敢再谈统一的大业,运用输款和谈的政策,以图苟且偷安。但是他知道全国的人心,朝野的士气,并不甘心媚敌,更非心悦诚服这种半投降式的策略。那么,若要做到“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就要另想办法。结果,他接受王钦若的建议,利用宗教来迷醉朝野,安定人心,同时也可以自我安慰,仰仗神力来保佑平安。于是他就假托天神在梦中来降,要他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等等诡话。又使人谎报得天书于泰山,要群臣上表,推尊道号,自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从此以后,北宋的三百年天下,便与道教的神秘政策结了不解之缘。后来自称为“道君皇帝”的迷信大师宋徽宗的北狩,何尝不是宋真宗的前因所误。

一个国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混为一体,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记录上去求证,凡是宗教与政治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国土,结果没有一个不彻底失败的。不但污蔑了宗教,同时也断送了国家。政治,毕竟是现实智慧的实际成果。宗教,始终是升华现实的出世事业。如果强调宗教就是现实世间的事,那么不是别有用心,就非愚即狂了。所以,宋真宗要想利用宗教的迷信而“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当时,最大的顾忌,就怕宰辅大臣——同平章事王旦不同意。开始是试探,结果没有办法沟通。于是一方面由王钦若来婉转疏通意见,一方面真宗派宫监夜里送重礼到王旦的相府上去,并不说明来意是为了什么要有这样重的赏赐。这是当皇帝的公然贿赂大臣的杰作。因此弄得公正持重的名臣王旦有口难言,只好随声附和。如果寇准不被挤出中朝政府,恐怕“神道设教”就无法作为这个豪赌的赌注。后来王旦在临终时,虽然宋真宗亲自到病床旁边探病,御手调药,每天还三四次派人询问病况,并由宫中送来薯蓣(山药)粥。但是王旦耿耿于怀的事,却无法因此释然。他在临死时,还吩咐家人要把他剃了须发,穿上和尚的僧衣,表示抗议,表示忏悔。自恨当时对“天书”的愚民政策,没有尽心竭力地劝谏,认为是一大罪过。

我们引用了这一段历史的事实,来说明《老子》这一章“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被宋真宗反用的前因后果,当然并非老子的本意,更不可随便又给老子背上黑锅。

总之,我们不要忘了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礼记·礼运》一篇的记载,首先说明孔子的叹息,也是如此。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善自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那当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女儿”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不祥”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来自”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蒙”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