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大英雄能本色--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19章 绝圣弃智(02)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今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唯大英雄能本色

并且,人也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奸犯科。这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处“盗贼”二字,须引用《庄子·胠箧篇》的大盗——盗跖,来作注解。说句严重的话,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几乎都是盗跖。

老子提出了上述的道理后,接着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文”,代表思想、理论。他说,为什么要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东西呢?这个哲学道理发挥起来太多太多,一言难尽,因此暂不讲它,只要把握住这个观念就行了。这等于乡下人经常说:“我命苦,只好这样。”命就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观念,不需一大堆道理来解释,只要从实际生活便可体会。中国过去家庭,也只抓住一个观念——孝,其中道理,天经地义不需多说。

那么,把这些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想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见素”,“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孔子在《论语》上亦讨论到此问题。“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染上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也就是佛家禅宗的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而“抱朴”,“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些书用“璞”字,“璞”与“朴”通用,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外壳为璞。“朴”与“璞”,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如此,思想纯洁无瑕,不落主观的偏见。平常做事,老老实实,当笑即笑,当哭即哭。哭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哭给别人看;笑不是因为他讲一句笑话,我不笑对不起他,只好矫揉造作裂开嘴巴,露出牙齿装笑。这就不是“见素抱朴”的生命境界。

再来,“少私寡欲”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儒道两家,并没有叫人做到绝对的“无欲”,彻底无欲,简直不可能,假使做到了,那就超凡入圣了。只有佛家修行,先要无欲,因此被儒家批评为陈义太高,难以企及。儒道二家认为“少私寡欲”,已经是了不起之事。“少私寡欲”可以近乎道,但尚未完全合于道。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绝仁弃义”,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忙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霉。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至于“绝巧弃利”,那是针对人类喜欢耍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高明而言。东西方宗教皆认为使巧用计,想办法耍手段,一般都是为了图利自己,那是强盗心理,是不道德的。因此,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中心原则。随着,下面再告诉我们学道的榜样,做人做事的涵养,继续沿着他一贯的理路发挥。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国”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娘”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殿”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有相”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芳”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体面”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笑话”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公欲”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雾”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春秋” 本节查询“不可思议” 本节查询“这般”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