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两大名医--老子与孔子--老子他说(上下).

《老子他说》18章 大道废,有仁义(0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春秋两大名医——老子与孔子

整个比较起来,孔子代表儒家的思想,与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理上是一贯的。现在再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我们中国讲“仁义”思想,春秋以前也有这种观念,但很少刻意提倡。为什么?那时社会上背情绝义的病态较少。我常说,中国化里头,经常提到“孝道”,与世界其他化相较,孝道是中国特有的优点,其高明可贵之处,无可置疑。但这同时也说明了,这几千年来,我们不孝之举太多了,因此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同样地,社会上不仁不义的故事层出不穷,所以圣贤们才用心良苦,提供这服“仁义”的药方,希望社会有所改善。孔子是个化医生,他把当时化中的疑难杂症诊断出来,投以对症的药石,尝试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老子也是个医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也就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对是对,但是药吃多了,难免又会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难免。光讲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做出假仁假义、欺世盗名之事,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病态最为严重,强调仁义,便最积极。老子身处其境,讨厌这种风气,所以从反面来对症下药。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智慧与奸诈,乃一体两面,一线之隔。聪明与狡猾、老实与笨蛋,根本是息息相关的孪生兄弟。诚实的智慧合于“道”,用之于世,为人类社会谋福造利,那就对了,名之为“德”。道是体,德是用。然而,诚实虽是好事,若是用不得当,那也会适得其反,坏了事情。

老子这段话,干万不要随随便便看过。近几十年来,我发现有人研究老子,读了此章之后,不作深入一层的体会,便骤下错误的评语说,老子反对仁义,反对智慧,反对作忠臣,反对作孝子。这不曲解得太严重了吗!其实老子并不反对这些,他只是要我们预防其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作用而已。

每一件事,皆有其正反两面,我们同时必须考虑到。或者时间久了,思想搞不通,走了样;或者某一个观念流行多年,时迁境移,已不合宜,并且流弊丛生,失其原意,这就要懂得《大学》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了,此时必须知道变通。所以,老子的思想与《易经》的思想是一样的,都在一个“变”字。

《易经》有五种学问——“理、象、数、通、变”。“理”是哲学的,《易经》每一个卦,背后皆有其哲学道理。“象”,一件事物,一个东西,都有它本身的现象。比如虚空,也有它的现象,空空洞洞,不可捉摸。每一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有其形成的哲学道理。而这“理”和“象”二者,也可以借数字符号来表达、整理。那便是“数”了。“理”、“象”、“数”是《易经》三个根本所在,必得将之透彻研究后,才知道“通”,只知“理”,不通“象”、“数”;只知“象”、“数”,不通“理”,都不行。要样样深入,全部融会贯通,方能达“变”,方能洞烛机先,随时知变、适变、应变。知道变,而能应变,那还属下品境界。上品境界,能在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时先变。等到事情已经迫在眉睫才变,那也恰恰只合于变通而已。老子对仁义、智慧所提的这番道理,也属于变通的一种。

最近查询记录

本节查询“文” 本节查询“空” 本节查询“刑” 本节查询“第二” 本节查询“二三” 本节查询“令” 本节查询“传” 本节查询“阁” 本节查询“然” 本节查询“楼” 本节查询“万物” 本节查询“大” 本节查询“轻” 本节查询“王” 本节查询“技” 本节查询“温” 本节查询“虽然” 本节查询“天地” 本节查询“而得” 本节查询“敢” 本节查询“拜” 本节查询“宝” 本节查询“知之” 本节查询“蒙” 本节查询“不就” 本节查询“洪” 本节查询“道” 本节查询“枝” 本节查询“不离” 本节查询“不为” 本节查询“祥” 本节查询“不及” 本节查询“第一” 本节查询“存” 本节查询“铁” 本节查询“金” 本节查询“名” 本节查询“仰” 本节查询“字” 本节查询“良” 本节查询“问” 本节查询“鸡” 本节查询“音” 本节查询“敝” 本节查询“亡” 本节查询“雅” 本节查询“须” 本节查询“亲自” 本节查询“圣” 本节查询“舍” 本节查询“死于” 本节查询“劳” 本节查询“正坐” 本节查询“何” 本节查询“之心” 本节查询“田” 本节查询“为之” 本节查询“这般” 本节查询“菜” 本节查询“很可能” 本节查询“之门” 本节查询“盛” 本节查询“鄙” 本节查询“贫” 本节查询“白衣” 本节查询“屈” 本节查询“女儿” 本节查询“国”

反义词

近义词

词组

谜语

造句